奉仙觀
位于石窟南端,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佛龕,也是唐代雕塑藝術中的代表作。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盧舍那佛(披身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主尊像為結跏趺坐中央的盧舍那佛,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雙目含情,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振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主佛兩旁的弟子,迦葉嚴謹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莊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剛健,真可謂出神入化,巧奪天工。據造像銘記載,武則天為建此寺曾“助脂粉錢兩萬貫,并親率朝臣參加盧舍那佛的“開光儀式。在伊水東岸有一巨石,俗稱擺鼓石,相傳為武則天當年禮佛時擊鼓奏樂的地方。從藝術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諧調勻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的藝術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的概括,是我國雕刻史上偉大范例之一。奉仙觀位于濟源市區北海辦事處三莊村、創建于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因殿中有一荊木梁,故俗稱荊梁觀。原來建筑很多,占地60余畝,由于種種原因,現僅存山門、玉皇殿、三清大殿、碑亭、東西4座配殿,形成二進院落,南北方向。院雖不大,但布局合理,結構緊湊,北高南低,錯落有致,文物價置很高,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 辦事處 國務院 巧奪天工 玉皇殿 錯落有致 龍門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