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夢山游記
2006年9月10日星期天,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居委會組織100名醫院職工及家屬,坐上三輛金龍大巴(34座),前往鶴壁市淇縣云夢山風景區旅游。原定6:00集合出發,因為第三輛大巴7:00才來,耽誤了一個小時,又因為在焦東接等待了一兩個小時的6名醫院退休職工,臨時補充的客車坐不下,交涉0.5小時,于7:30正式離開焦作市出發。2個多小時后抵達還不是淇縣云夢山風景區,門票一張50元,因為景區要求我們團隊的四個兒童補繳半價票,交涉0.5小時才搞定。10:30,終于開到停車場。我們這次出行的費用才每人55元(含門票、車票),醫院居委會經常組織人員去八里溝、關山等旅游,價格比旅行社便宜幾十元。大家下車后,順著下山坡道一路逶迤前行,10分鐘左右到達山門。云夢山,亦名青巖山,或曰方山、蒼峪山。四隅有劍繡峰、桃園峰、龍王峰、玉帝峰,海拔不足600米。幾個主峰的九道山梁和峽谷交匯于中部,群山環拱,九龍聚會,形成一個小小的盆地。可謂奇峰對峙,層巒疊嶂,云蒸霞蔚,山嵐霧靄,泉涌澗飛,螭怒虬盤,幻異萬狀,素有“云夢仙境”之稱。千百年來,許多文人墨士在這里留下許多詩詞和墨寶。以水簾洞為中心,在方圓十余里內,有宋代石窟一個,元、明、清至民國各代的摩崖題記220品,碑刻33塊,星羅棋布,比比皆是,隨處可見。主峰高584.5米,峰巒疊嶂,山起云浮,氣象萬千,飛瀑流泉,鬼斧神工,游覽面積10多平方公里。歷代志書及碑刻都記載這里是鬼谷子隱居處。明代竇文摩崖題記中寫道:"水簾洞,鬼谷先生隱處"。清代何士琦在《云夢山游記》中寫道:"水簾一洞尤極幽玄,為鬼谷子仙棲之處"。明代《淇縣志》記載:"云夢山是鬼谷先生仙棲之處"。《唐書卓行傳》記載,甄濟也兩度隱居云夢山。這里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古軍校——戰國軍庠,這所古軍校在一小盆地內,四周群山懷抱,景色秀麗,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全部面積約50余畝,廟宇30余間。戰國時期鬼谷子隱居此山水簾洞中,聚徒講學,創辦了這所古軍校,培養了蘇秦、張儀、孫臏、龐涓、毛遂等縱橫家和軍事家。現存古跡風景十二處,歷來就是游覽勝地。中國道教將全國“神仙及有道之士棲居之地”的名山勝地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江西貴溪的龍虎山是第三十二福地,而位于龍虎山東南數十公里處的云夢山鬼谷洞即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五洞天,可見其地位之高之重要了。進入景區,首先看到的是全石結構仿漢闕式建筑,上面題書“云夢山”三字。進入山門,凸現眼前的是一座巨型雕塑——軍壇,它與其東邊另一雕塑——將壇,一并成為云夢山古軍校的象征。軍壇整體造型由“軍”字的大篆體抽象演化而成,一部戰車,兩名全副武裝的戰士,象征著“烽煙四起,諸侯紛爭,戰鼓聲聲,金戈鐵馬”的戰國時代,臨戰的凝重、從容,必勝的自信、凜然,從戰士的臉上得以充分的流露。同事想和外國游客合影,飛刀征的外國游客的同意,我們一起在軍壇合影留念。將壇由一位將軍和戰馬組成,線條粗獷、表情豪放,充分體現了“運籌帷幄”的鎮定自若,一派大將風度。這是現代人以物化的形式對于古戰場的理解。飛刀幽默調侃的模仿將壇的將軍的造型搞了個滑稽攝影,將壇將軍一臉威武,頭戴鋼盔,右手握拳,左手執利劍,飛刀也是一臉莊嚴之相,頭戴同事妹妹的旅游花帽,左手握拳,右手執從一個二醫院退休老大夫手里借來的手杖,裝模作樣的拍下了這一搞笑相片。過將壇,是一座城堡式建筑,石砌圓拱上部有“迎霞聚瑞”四個大字,這就是“映瑞門”,為紀念鬼谷子母親王霞瑞而修。中國文化,大凡奇才異人的出現,必有奇異的出生。云夢山張霞解說員給我講了鬼谷子出生的美麗傳說:兩千多年前,朝歌城南王莊王員外的夫人懷孕三年之久而不分娩。一個初春之夜,突然狂風驟起,電閃雷鳴,大雨如注。這時,一個火球從空中直飛到王夫人床前,正反各轉三圈,變作一條小花蛇鉆入王夫人的被窩,隨之聽得嬰兒的呱呱啼叫,王夫人生下一個滿頭紅發,容貌丑陋的丫頭。王員外見之十分沮喪,拂袖而去。王夫人也暗暗抽泣。正在這時,小女嬰突然坐起,拉著王夫人的手細聲細語地說:“媽媽,別難過,我會變美麗的。”話音剛落,女嬰就倒下咽了氣。王夫人抱起哭喊:“兒呀,快醒醒,娘不嫌你長得丑!”女嬰沒有一點動靜。黎明時分,正當王夫人將要絕望之時,女嬰“哇”的一聲又蘇醒過來。這回小女滿頭黑發,唇紅齒白,十分可愛。聞訊趕來的王員外一見大笑不止,對夫人說:“晨曦吉辰,迎霞聚瑞,我看女兒必有大福大貴,咱就取名霞瑞。”轉眼十八個冬春過去,霞瑞姑娘長成一個知書達禮的美麗少女。她性格倔強,不拘于舊的禮節,善于言談,且日漸厭惡閨中生活,常常在丫環小云陪伴下到花園嬉戲。有時還背著父母到田間去問農桑。是年朝歌奇旱,王員外家一塊三頃地的谷田里,只留下一棵禾苗,但長勢卻十分喜人,谷稈如蘆葦,葉子賽高粱,谷穗像狼尾,沉甸甸,金燦燦,還散發出香味。霞瑞姑娘聽說自家地里長了這棵奇谷,就讓家奴收來,放到繡樓,閨房之內頓時香氣四溢。霞瑞對丫環說:“如此好的谷子,要好好保存起來,來年多種一些。”丫環把谷穗放在手中揉搓,那谷穗竟變成了一顆透明的珠子,且香味更加濃郁。霞瑞接過珠子,正想聞一下,不料這珠子一下鉆進口中,欲吐出,又溜進喉嚨。霞瑞咽下珠子不久,頓覺腹內舒暢,筋骨酥軟,渾身乏困,一頭倒下就睡著了。自此,霞瑞姑娘有了身孕。再后來,她被父母趕出了家門,寄居在谷子村。轉眼6個月過去了。一天,霞瑞姑娘腹內疼痛難忍,村婦和她的服侍丫環小云忙把姑娘扶進屋躺下。突然,村婦變成了西天老母的模樣,慈祥地說:“霞瑞姑娘,我們該走了,不到云夢山,你的孩子不會出生的。”說話間,一聲巨響,狂風驟起,老母忙讓小云也上到床上,閉上眼睛。那床慢悠悠飄了起來,飛到云夢山上空左轉三圈右轉三圈,輕輕落到地上。姑娘睜眼一看,峰巒疊翠,云霧縈繞,泉水潺潺,百鳥齊鳴,宛如人間仙境一般。西天老母把她們帶到水簾洞口:“姑娘請進,這就是你的安身之處。”主仆兩人舉目一看,野藤漫漫,野花芬芳,蝶飛燕舞,串串晶瑩的水珠從洞口滴落,恰似一幅珠簾懸于洞口,頓覺心曠神怡,正要向西天老母說聲謝謝,卻不見了她的蹤影。她們兩人漫步向洞中走去,只見洞頂琳瑯滿目的鐘乳石千姿百態,景象奇特。洞的盡頭有一水潭,清澈見底,小云舀了一瓢水,遞與姑娘,這水甘甜可口,姑娘一飲而盡,頓覺清爽。正值暑日,知了聲聲,真所謂“鳴蟬噪林愈靜”。這時霞瑞又覺腹內疼痛,小云忙攙扶姑娘回到洞內,姑娘一陣頭暈目眩,腹中的嬰兒就呱呱墜地了。一看是個白胖的男孩,霞瑞、小云喜出望外,熱淚盈眶。滿月之后,霞瑞把小云叫到跟前問道:“云妹,這孩子該姓什么,叫什么呢?”“我說就姓你的姓,孩子降生時知了叫得正歡,取名叫蟬如何?”霞瑞一聽十分高興:“小云,你說到我心坎上了。不過,我因吞食奇谷而生子,就叫鬼谷子吧!”因此后人有叫他鬼谷子的,也有叫他王蟬的。在他成年以后也有叫他王禪的。 2006年9月10日星期天,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居委會組織100名醫院職工及家屬,坐上三輛金龍大巴(34座),前往鶴壁市淇縣云夢山風景區旅游。原定6:00集合出發,因為第三輛大巴7:00才來,耽誤了一個小時,又因為在焦東接等待了一兩個小時的6名醫院退休職工,臨時補充的客車坐不下,交涉0.5小時,于7:30正式離開焦作市出發。2個多小時后抵達還不是淇縣云夢山風景區,門票一張50元,因為景區要求我們團隊的四個兒童補繳半價票,交涉0.5小時才搞定。10:30,終于開到停車場。我們這次出行的費用才每人55元(含門票、車票),醫院居委會經常組織人員去八里溝、關山等旅游,價格比旅行社便宜幾十元。大家下車后,順著下山坡道一路逶迤前行,10分鐘左右到達山門。云夢山,亦名青巖山,或曰方山、蒼峪山。四隅有劍繡峰、桃園峰、龍王峰、玉帝峰,海拔不足600米。幾個主峰的九道山梁和峽谷交匯于中部,群山環拱,九龍聚會,形成一個小小的盆地。可謂奇峰對峙,層巒疊嶂,云蒸霞蔚,山嵐霧靄,泉涌澗飛,螭怒虬盤,幻異萬狀,素有“云夢仙境”之稱。千百年來,許多文人墨士在這里留下許多詩詞和墨寶。以水簾洞為中心,在方圓十余里內,有宋代石窟一個,元、明、清至民國各代的摩崖題記220品,碑刻33塊,星羅棋布,比比皆是,隨處可見。主峰高584.5米,峰巒疊嶂,山起云浮,氣象萬千,飛瀑流泉,鬼斧神工,游覽面積10多平方公里。歷代志書及碑刻都記載這里是鬼谷子隱居處。明代竇文摩崖題記中寫道:"水簾洞,鬼谷先生隱處"。清代何士琦在《云夢山游記》中寫道:"水簾一洞尤極幽玄,為鬼谷子仙棲之處"。明代《淇縣志》記載:"云夢山是鬼谷先生仙棲之處"。《唐書卓行傳》記載,甄濟也兩度隱居云夢山。這里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古軍校——戰國軍庠,這所古軍校在一小盆地內,四周群山懷抱,景色秀麗,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全部面積約50余畝,廟宇30余間。戰國時期鬼谷子隱居此山水簾洞中,聚徒講學,創辦了這所古軍校,培養了蘇秦、張儀、孫臏、龐涓、毛遂等縱橫家和軍事家。現存古跡風景十二處,歷來就是游覽勝地。中國道教將全國“神仙及有道之士棲居之地”的名山勝地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江西貴溪的龍虎山是第三十二福地,而位于龍虎山東南數十公里處的云夢山鬼谷洞即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五洞天,可見其地位之高之重要了。進入景區,首先看到的是全石結構仿漢闕式建筑,上面題書“云夢山”三字。進入山門,凸現眼前的是一座巨型雕塑——軍壇,它與其東邊另一雕塑——將壇,一并成為云夢山古軍校的象征。軍壇整體造型由“軍”字的大篆體抽象演化而成,一部戰車,兩名全副武裝的戰士,象征著“烽煙四起,諸侯紛爭,戰鼓聲聲,金戈鐵馬”的戰國時代,臨戰的凝重、從容,必勝的自信、凜然,從戰士的臉上得以充分的流露。同事想和外國游客合影,飛刀征的外國游客的同意,我們一起在軍壇合影留念。將壇由一位將軍和戰馬組成,線條粗獷、表情豪放,充分體現了“運籌帷幄”的鎮定自若,一派大將風度。這是現代人以物化的形式對于古戰場的理解。飛刀幽默調侃的模仿將壇的將軍的造型搞了個滑稽攝影,將壇將軍一臉威武,頭戴鋼盔,右手握拳,左手執利劍,飛刀也是一臉莊嚴之相,頭戴同事妹妹的旅游花帽,左手握拳,右手執從一個二醫院退休老大夫手里借來的手杖,裝模作樣的拍下了這一搞笑相片。過將壇,是一座城堡式建筑,石砌圓拱上部有“迎霞聚瑞”四個大字,這就是“映瑞門”,為紀念鬼谷子母親王霞瑞而修。中國文化,大凡奇才異人的出現,必有奇異的出生。云夢山張霞解說員給我講了鬼谷子出生的美麗傳說:兩千多年前,朝歌城南王莊王員外的夫人懷孕三年之久而不分娩。一個初春之夜,突然狂風驟起,電閃雷鳴,大雨如注。這時,一個火球從空中直飛到王夫人床前,正反各轉三圈,變作一條小花蛇鉆入王夫人的被窩,隨之聽得嬰兒的呱呱啼叫,王夫人生下一個滿頭紅發,容貌丑陋的丫頭。王員外見之十分沮喪,拂袖而去。王夫人也暗暗抽泣。正在這時,小女嬰突然坐起,拉著王夫人的手細聲細語地說:“媽媽,別難過,我會變美麗的。”話音剛落,女嬰就倒下咽了氣。王夫人抱起哭喊:“兒呀,快醒醒,娘不嫌你長得丑!”女嬰沒有一點動靜。黎明時分,正當王夫人將要絕望之時,女嬰“哇”的一聲又蘇醒過來。這回小女滿頭黑發,唇紅齒白,十分可愛。聞訊趕來的王員外一見大笑不止,對夫人說:“晨曦吉辰,迎霞聚瑞,我看女兒必有大福大貴,咱就取名霞瑞。”轉眼十八個冬春過去,霞瑞姑娘長成一個知書達禮的美麗少女。她性格倔強,不拘于舊的禮節,善于言談,且日漸厭惡閨中生活,常常在丫環小云陪伴下到花園嬉戲。有時還背著父母到田間去問農桑。是年朝歌奇旱,王員外家一塊三頃地的谷田里,只留下一棵禾苗,但長勢卻十分喜人,谷稈如蘆葦,葉子賽高粱,谷穗像狼尾,沉甸甸,金燦燦,還散發出香味。霞瑞姑娘聽說自家地里長了這棵奇谷,就讓家奴收來,放到繡樓,閨房之內頓時香氣四溢。霞瑞對丫環說:“如此好的谷子,要好好保存起來,來年多種一些。”丫環把谷穗放在手中揉搓,那谷穗竟變成了一顆透明的珠子,且香味更加濃郁。霞瑞接過珠子,正想聞一下,不料這珠子一下鉆進口中,欲吐出,又溜進喉嚨。霞瑞咽下珠子不久,頓覺腹內舒暢,筋骨酥軟,渾身乏困,一頭倒下就睡著了。自此,霞瑞姑娘有了身孕。再后來,她被父母趕出了家門,寄居在谷子村。轉眼6個月過去了。一天,霞瑞姑娘腹內疼痛難忍,村婦和她的服侍丫環小云忙把姑娘扶進屋躺下。突然,村婦變成了西天老母的模樣,慈祥地說:“霞瑞姑娘,我們該走了,不到云夢山,你的孩子不會出生的。”說話間,一聲巨響,狂風驟起,老母忙讓小云也上到床上,閉上眼睛。那床慢悠悠飄了起來,飛到云夢山上空左轉三圈右轉三圈,輕輕落到地上。姑娘睜眼一看,峰巒疊翠,云霧縈繞,泉水潺潺,百鳥齊鳴,宛如人間仙境一般。西天老母把她們帶到水簾洞口:“姑娘請進,這就是你的安身之處。”主仆兩人舉目一看,野藤漫漫,野花芬芳,蝶飛燕舞,串串晶瑩的水珠從洞口滴落,恰似一幅珠簾懸于洞口,頓覺心曠神怡,正要向西天老母說聲謝謝,卻不見了她的蹤影。她們兩人漫步向洞中走去,只見洞頂琳瑯滿目的鐘乳石千姿百態,景象奇特。洞的盡頭有一水潭,清澈見底,小云舀了一瓢水,遞與姑娘,這水甘甜可口,姑娘一飲而盡,頓覺清爽。正值暑日,知了聲聲,真所謂“鳴蟬噪林愈靜”。這時霞瑞又覺腹內疼痛,小云忙攙扶姑娘回到洞內,姑娘一陣頭暈目眩,腹中的嬰兒就呱呱墜地了。一看是個白胖的男孩,霞瑞、小云喜出望外,熱淚盈眶。滿月之后,霞瑞把小云叫到跟前問道:“云妹,這孩子該姓什么,叫什么呢?”“我說就姓你的姓,孩子降生時知了叫得正歡,取名叫蟬如何?”霞瑞一聽十分高興:“小云,你說到我心坎上了。不過,我因吞食奇谷而生子,就叫鬼谷子吧!”因此后人有叫他鬼谷子的,也有叫他王蟬的。在他成年以后也有叫他王禪的。 鬼谷子名王蟬,又名王詡、王利,因隱居鬼谷,自號鬼谷子。春秋晚期楚人。長于養性持身和縱橫捭閡之術,聚徒講學,并著《鬼谷子》兵書傳世。《史記》云:“蘇秦、張儀俱事鬼谷先生學術”。《東周列國志》記載:“鬼谷子和墨子曾到云蒙山采藥”。明《淇縣志》云:“水簾洞在縣西南三十里景龍(今上神廟南山)也,傳鬼谷子修道處”。清《淇縣志》云:“水簾洞在青巖山東南層崖上,廣丈許,深可四五十步,洞中出泉,澄瑩可鑒。”清雍正六年重修王蟬老祖廟銘記云:“王蟬老祖隱于洞內,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均在此拜王蟬為師。”民國31年修毛遂殿碑銘記載:“云蒙山鬼谷先生隱地也。”鬼谷子楚人,之所以來云蒙山隱居講學,據說是因為鬼谷子與孫臏之祖父孫武是好友,但志不同,鬼谷希冀修煉成仙,而孫武酷愛兵法,立志著書立說,富國強兵濟天下。孫武著成《孫子兵法》十三篇,獻于齊王,而齊王不學無術,視兵書如糞土。孫武只好獻給吳王,閡閭視如珍寶,據兵書與楚交戰,楚軍大敗。楚王得知此書是寶中之寶,懸重金搜取,閡閭將書密藏姑蘇臺,后越兵破吳,火燒姑蘇臺,這本書化為灰燼。楚王要挾齊王交出著書人,孫武深恐手稿被楚王搜去,便將手稿交鬼谷子保存。鬼谷子帶手稿北渡漢水,到潁川陽城(今登封告城鎮)鬼谷山隱居,而陽城緊鄰楚國,鬼谷子怕楚王發現,又來到扶風池陽(涇陽西北)隱居,這里毗鄰犬戎,屢遭戰亂,于是他便東渡黃河,第三次遷徙,到衛國都城朝歌西南的云蒙山水簾洞隱居。由于朋友孫武重托,加上親自拔山涉水,閱盡人世,便一改舊志,決心創辦一所學校,把《孫子兵法》和自己的縱橫術傳給弟子,以此濟天下救世人,扶正戰邪。古軍校現存名勝風景十二處。登臺而上,有一三門四柱石坊,這便是古軍校的大門——鬼谷牌坊。牌坊左門橫額“古軍校址”由國防大學原副校長張霖將軍題寫,中門橫額“鬼谷祠”,牌坊兩邊有兩副對聯,一是:鬼谷三卷隱匡天下,兵家七國才出一門。一是:隱匡天下創序育人功垂萬世,心懷國是著書立說名播千秋。牌坊背面另有一副對聯“數學、兵學、游學、出世學,學之不盡,兵力戰、心戰、謀戰、縱橫戰,戰無不勝。”越過鬼谷坊,登臺而上,迎面可看到鬼谷亭,鬼谷先生立于亭中,他鬢須蒼白,面容慈祥和藹,右手執書簡,左手安然置于背后,仿佛要開學授課一般。鬼谷先生精通揣摩、術數、臆測、權謀之道,雖身居深山,卻能通曉天下之事,了解世間情緣。正是他,造就了毛遂、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一批影響天下局勢的曠古奇才。亭西側有鬼谷洞,因鬼谷子在這里講學而得名,洞內有泉,每到夏秋季節,泉水溢出,在洞外形成一道飛瀑,狀若水簾,又名“水簾洞”。鬼谷洞為天然石洞,高10米,寬6米,深80余米,洞頂鐘乳石千姿百態,走進洞內,到處是從地下冒出的水。洞口現存元、明、清各代石刻數十塊,記載了作為鬼谷子隱居處,明代日逾萬人前來朝拜的盛景。鬼谷洞是鬼谷先生起居授徒之所。洞內供奉鬼谷子像和其母王霞瑞像兩尊。仔細看,鬼谷洞內還有兩道深深的牛車轍印。傳說因當年鬼谷子駕一牛車經常出入其間而留。站在洞內,聽流泉叮咚作響,感受到一種遠離喧囂的真正意義上的寧靜。鬼谷子是一個懂得人生大哲學的人,是一個真人佛。他以自己的靜態的形式完成了人生的大境界。鬼谷洞應為一組洞,最大的一個位于云夢山腰,洞口約二人高,呈相當完整的園形,石色多變,呈青白灰紅數色。毛道長介紹說,地質學家曾經考證,云夢山成山的年代約有21億年,我們不禁贊嘆:地球形成不過45億年左右,眼前這些或瑩潤光滑的巖石,或粗糙尖銳的石塊,竟然已存在了21億年,我們透過它們而神接洪荒,意接歷史。鬼谷洞內最為神奇者有二:一是洞中有一由洞頂直斜而下的巖石,叫云夢床。人平臥在上,自然屏閉了胸部的呼吸,而只能以肚腹來呼吸,頗近似于道教內的上乘內修功夫——胎息。當然,真正的胎息,是不用口鼻呼吸,完全靠體內之氣自我呼吸循環,尤如胎兒在母腹中自服內氣而守真。我們每個人輪流躺在云夢床上片刻,體驗體驗道教練功的這塊圣石的奇妙。洞內另一奇景是洞頂一天然月亮石——它是頂部一個淺淺的凹形圓孔。傳說它會移動,數百年來,它已從洞頂慢慢地移至洞頂的邊緣,百姓們傳說,當“月光下山時,天下就太平了”。據說鬼谷子早年從華元真人習道術多年,一日,真人乘祥云冉冉升天而去,留下了一本無字的天書。白天,書上不見有一字,只有在晚上的燭火下或月光里,這無字天書才能顯出各種各樣的奇妙文字。因為,這本“無字天書”屬陰性,見日(陽)不顯,見月(陰)則明,可謂是神奇之極了。這洞內的月亮石是不是當年鬼谷先生讀“無字天書”的光源呢?這不好說,也不好猜,一切皆付之想象罷。鬼谷洞內之奇令人目不暇接,而洞外一奇更是動地徹天:但見一粗如水桶、數十丈高的老藤在洞口龍蟠虎踞,依山勢直插云霄。好一根氣勢如虹的老藤,我們撫之摸之,都被這蒼勁的老藤震懾住了。早在元代,大詩人袁桷就有詩贊嘆這根老藤,詩云:“縱橫太古石,短長千歲藤;感彼巖居子,獨飲古澗水。”可見,此藤元代便有千年,至今不有兩千年之久了么?袁桷先生把這棵老滕視為鬼谷先生在時就有之物。真是悠悠歲月,茫茫然不知其始不見其終,千年古藤歷多少風風雨雨,雪雪霜霜,又見證了多少道士的苦修,人間的風流?在這眾多的名勝中,水簾洞是風景區的一顆明珠。水簾洞是摩崖碑刻比較集中的地方。此洞位于九嶺疊波的云夢盆地南山半崖上,高10米,寬5米,進深80米。洞中鐘乳垂垂,千姿百態,時有水珠滴落,晶瑩透亮,宛如水簾,故名。水簾洞口的楹聯,描述了這里的自然美景:“碧水為簾山頭掛;紅桃似錦洞口開。”石室幽邃,幻異萬狀,內有泉潭。泉水每每溢出,在洞外形成飛瀑,地涌天懸,嘯聲充谷。正是“乘云愿灑泉為雨,飛潤閻浮四百州。”這里就是鬼谷子隱居辦學的地方。相傳當年鬼谷子常坐車出入洞中,如今洞中仍保留著車轍和牛蹄的印跡。迄今水簾洞口不足12米的崖壁上還保留著元代以來的摩崖碑刻29處,大小不一,字體各異。其中元代文學家王惲撰寫的“重修道院記”碑,最具特色。其碑就山而鑿,通高3.54米,寬1.20米。碑座就山勢雕鑿的一匹巨形赑屃,前爪犀利,曲頸向內,雙目炯炯,遙望前方,仿佛告訴人們由此入洞拜謁鬼谷子。碑首為透雕的兩條蟠龍,龍尾盤結交錯于正中,龍首向背伏于碑的兩側,雙目俯視,似為人間送去吉祥,二龍中間,是文學家王惲書寫的小篆“云夢山道院記”,端莊凝重,出手不凡。可為后人碑帖。碑文為楷書,豎行22,行滿字36字。用簡潔的文字生動地描述了云夢山水簾洞的自然美景,追述唐甄濟隱居此山的情況和元代全真學者李志和(邱處機之門生)修復云夢山的事跡以及重修云夢山道院的情況。此碑刻于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天開道眼,山透玄心”八個盈尺大字,是御史孫征蘭(邑人)于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鐫刻在水簾洞右上方的摩崖題記,端莊秀麗,柔中有剛,是地道的官閣體,他的另一方狂草摩崖詩碑,堪稱一絕。在近一平方米的山壁上,鐫刻《仙洞偶筆》二首。其一曰:“盤古誰施開混針,斜穿山腹作仙心,我來洞代仙開口,心似山空古在今。”其二曰:“洞為仙人萬古留,泉滃仙髓帶云流。乘云愿灑泉為雨,飛潤閻浮四百州。”稍有點宗教知識的人便會看出,他把佛、道兩種思維觀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來陳述自己的心志。二詩的前6句,皆為道教思維方法和語言,而后兩句筆鋒一轉,卻變成了佛家的思維觀點。這方石刻用狂草書寫,如行云流水,飛鴻戲海,似蛟龍騰飛,舞鶴游天,氣宇軒昂,一派大氣,可謂草書之上乘。明萬歷十一年,龍門通判竇文的摩崖題記“水簾洞-鬼谷先生隱處”魏碑書體,端莊凝重,高高鐫刻在洞口右上方,可謂畫龍點晴之作,是水簾洞價值連城的金字招牌。他的《詣水簾洞有感》詩碑,更有獨道之處。碑高1.3米,寬0.6米。鐫刻七絕一首:“天開玄竅授名賢,地涌靈泉在里邊。萬古水甘簾不卷,有誰讀易絕緯編。”用行草書寫,瀟灑流暢,放蕩不羈,章法布局,恰到好處,很有現代書法的氣度。僅用28個字,高度概況了當年鬼谷子辦學的盛況,和洞口的摩崖題記遙相呼應,渾然一體。在水簾洞東側依山鑿有孫臏洞(洗塵洞),開鑿于清同治十年的孫臏洞(洗塵洞),可以說是一個石刻藝術之窟。此洞就山而鑿,坐東面西,面闊三間,長7.29米,高3.3米,進深5米,前臉由青石砌建,石門石窗。石雕斗拱和瓦壟及圓形瓦當,洞前樹六棱卷脊棚二根,高3.23米。洞口鐫刻楹聯:“道講刑名勛垂勃海;胸羅兵甲氣鎮風云。”高度概況了孫臏的功績和才華。洞中有二排六根方形石柱。前排兩根高2.16米,寬窄各0.26米,柱正面淺浮雕線刻八仙和神話傳說人物14幅,每幅高0.22米,寬0.175米。后排四柱并列,構成南北長3米的石坊,上首斗拱瓦檔,斗拱下是三級石雕替木,高浮雕牡丹、蓮荷,中間線刻長0.42米、高0.22米的棱形畫面圖案《白猿盜桃》、《孫臏下山》等戲曲故事三幅。四柱正面鐫刻楹聯:“會眾英勘亂天下;掃群魔旋轉乾坤。”“周流天下萬古長,參贊化育伯王師。”中間二柱的左右面、兩邊二柱的向內面,每面淺浮雕線刻四組戲曲故事共24幅。這些雕刻構圖嚴謹,比例適度,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白猿盜桃》和《孫臏下山》優為上乘。《白猿盜桃》,右為一棵彎曲的桃樹,滿樹碩果。孫臏站在樹下,身著道袍,頭戴道帽,腰系絲絳,背挎寶劍,左臂抱纓帚,右手前伸。白猿雙膝跪地,仰首上望雙手合十獻天書。圖中題款:“仙猴偷桃送天書,報恩德,贈孫夫人孝母,永念后世。”《孫臏下山》圖上題款是“辛未柱事,中秋月郎日,孫夫人拜壽看母……”畫面共有四人,孫母坐于堂上,孫燕站立一側,堂前有一朝臣抱笏板站立。孫臏頭戴軟巾,身著褶子,腰系絲絳,躬身抱拳,向母施禮。據導游給我們二醫院團隊講解,云夢山被評為aaaa景區,就是靠洗塵洞的楹聯和浮雕畫,這24幅浮雕畫具有極其珍貴的文物價值,是考證中國戲曲史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孫臏(生卒不祥)春秋孫武之孫,齊國阿人(今山東陽谷東北)。曾與龐涓同在云蒙山水簾洞軍庠,跟鬼谷子學習兵法,后龐涓為魏國將軍,忌其才能,騙孫臏到魏,編造罪狀處以刖刑(除去膝蓋),孫臏裝瘋被齊國秘密載回,齊王任他為軍師,在桂陵(今長垣西北)、馬陵(今大名東南)大敗魏軍,使龐涓走投無路,被迫自殺。孫臏從此成為戰國時期有名的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書》。晚年被齊宣王封于閭山(今泰安境內),居一年多又來到云蒙,最后死于云蒙。因孫臏忠恕待人,頗為鬼谷先生和后人敬仰,故建此洞并塑像以資紀念,啟迪后人。距孫臏洞不遠處,有一個小洞,名叫鬼谷牛棚,相傳是孫臏為鬼谷先生養牛的地方。講解牌上標明蹲牛棚這一俗語源出于此。我們團隊和其他團隊的孩子們紛紛擠到牛棚里,或趴或蹲或騎或依在蹲臥著的大青牛旁邊,照相取樂。 在孫臏洞的左側有一個高10米,長50米的懸崖,叫舍身臺。相傳是鬼谷先生在此考驗徒弟,經常鍛煉勇氣的地方。鬼谷先生還經常培養他們的智力,并流傳有鬼谷先生三考孫臏和龐涓的故事。一考:讓孫臏和龐涓每人一天拾百余擔柴,龐涓起早貪黑拾了九十多擔去見老師,而孫臏卻一直坐在樹下看書,晚上回來用一根小柏樹做扁擔,挑著兩捆樹枝見老師說:“請你驗收柏擔榆柴。”鬼谷先生笑著說:“孫臏勝也”。二考:讓孫、龐二人弄點無煙柴取暖。龐涓滿山遍野找干柴,而孫臏卻在洞口砍了幾棵活樹用泥糊住。龐涓不解,對上次考試耿耿于懷,便使壞點,用扁擔往泥上捅了兩個窟窿,孫臏心中暗笑說:“謝謝你的代勞。”立即點起火燒,做成木炭。結果又是孫勝龐敗。鬼谷笑夸:“智者臏也。”三考:讓孫、龐二人請鬼谷離開座位。龐涓說:“您有思想準備了,當然請不動。”孫臏接著說:“龐兄言之有理,如果您叫我也這樣有準備地坐在您的座位上,老師您也不能叫我離開座位。”鬼谷先生不以為然地說:“好好,你來坐讓我試試看。”鬼谷先生剛離開座位讓孫臏坐時,忽覺失策,叫道“中計也!”因為孫臏已經請老師離開了座位。在水簾洞正下方,有一天然洞穴,即毛遂洞,約20平方米,洞頂由鐘乳石構成,洞內奉有毛遂像一尊,洞前有抱殿三楹,外有石欄,站在這里可俯瞰北山廟區。飛刀見到洞里有五個外國游客,穿著標明少林寺三個大字的t恤,金發閉眼的老外靜靜的端坐在石頭上,閉目沉思,他們可能剛剛從少林寺參透禪意而來,在這個飽含天地靈氣最具神秘文化氣息的云夢山中,這些崇拜中國古老文化不遠萬里來拜謁求教的國外虔誠弟子們,以他們肅穆的表情莊嚴的神態,使得我們這些漸漸遺忘忽略中國古代文明的中國游客也躡手躡腳的進入,悄悄的出去,生怕打擾了如瑜珈般打坐的老外們,讓他們的靈魂和智圣鬼谷子的仙氣相通吧,幫助他們找尋到人生的要義和生命的真諦,求索和悟出生存的智慧。毛遂,戰國趙人,青年時來云蒙軍庠,向鬼谷先生學藝后,為趙國平原君食客。趙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攻趙都邯鄲,平原君到楚勸楚王發兵救趙,毛遂自薦同往,以三寸不爛之舌曉以利害關系,說服楚王與趙簽約,救趙攻秦,從而顯示了他的才能,“毛遂自薦”即由此而得。毛遂洞與北山的龐涓洞,隔溝向相望。相傳鬼谷先生派其在這里監視龐涓的行跡。龐涓洞在云蒙山北山的半山腰,約深3米,寬2米,高1.5米,為龐涓居住的地方。孫臏、龐涓下棋處,在云蒙山的隘口,峰口有塊9平方米的青石板,上刻有棋盤一個。相傳孫臏、龐涓當年在云蒙山水簾洞拜鬼谷學術時,常來這里打柴、歇腳,兩人在此下棋斗智。棋盤兩側有一石砌小廟為將軍廟,系明代為紀念孫臏、龐涓而建,遺址完好。太陽洞在水簾洞東南二里許的半山腰,是云蒙山崖的天然洞穴,直徑8米,高3米,從洞內看恰如一座蒙古包。相傳當年鬼谷子在水簾洞聚徒講學時,常領弟子來此觀星象,看日出,研究天文。其他還有倒座觀音殿、南天門、映瑞門、映瑞池、玉皇大帝殿等。另外,還有關公祠、包公祠、劈山老母洞、牛王洞和云蒙仙泉。這所古軍校歷史悠久,歷代文人墨士留下了不少詩篇、摩崖題記和碑刻。解放后,進行了保護,但在“十年動亂”中慘遭破壞,1983年縣委和縣政府著手修建。1984年建立了修復云蒙山文物古跡贊助委員會,以集資整修。 道教石塔。位于云夢山盆地北山龐涓洞下方,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建造。塔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各1.5米,中間有道密檐,尖頂。通高4.22米,塔南西、兩腰線中間嵌一塊碑銘,高0.55米,寬0.35米,圓首。上端線刻纏枝牡丹,右刻日,左刻月,兩邊是線刻連續牡丹圖案。線條纖細,十分流暢,工藝非凡,一呵而就。碑正中皆書“先祖李志和曾孫弟子王尚衡丁公仙塔”右邊豎書四句詩:“北有朝陽南水簾,尚玄修行在本山,正德捌年滅槃去,建立仙塔云夢山。”下面豎書丁尚玄徒弟劉道安、申道貞、王道清、張道勝、孟道凌等二十人名諱。左邊豎書:“安、貞、清、勝共道凌,五人云夢拜丁公。只求悮外修仙分,造立仙塔葬師靈。”下面橫書:大明正德八年八月二十五日吉旦立。石塔造型平平,工藝也較粗糙,但在河南是絕無僅有的道教石塔,為研究道教在云夢山的活動史,提供了實物佐證。玉帝殿石牌坊。位于玉帝殿正前方。為二柱屋頂式石坊。高3.2米,寬3米,柱為方形,長寬各0.33米,素面。二柱擎起歇山式屋頂,斗拱瓦當,雕刻精細。屋脊隆起,石吻高懸,莊重穩健。屋頂下有橫額斗板,前后各雕四字:“云夢勝景”“海內奇觀”。石坊前面并立兩根高3.5米的素面卷脊棚,和玉帝殿渾然一體,蔚為壯觀。此坊創建于清光緒34年(公元1908年)。舍身臺摩崖題記是迄今河南省發現的最大的摩崖題記。高6.9米,寬3.77米,面積26平方米。題記上方有石雕房檐相護,斗拱瓦壟,十分精致,楷書字體,但因水銹嚴重,部分字跡無法辯證。其時代和題記內容待除銹后方可斷定。倒坐觀音雕像。是佛教界一絕,因其面壁而坐,故名。原在南山水簾洞對面,1993年移至北山佛殿。本尊為青石雕造,高1.5米,螺髻高挽,慈眉善目,身著通肩大衣,衣紋流暢,又手合十,作禪定印,跣足坐于蓮臺上。按常規,觀音應面對世人而坐。可這尊觀音背對世人,面壁而坐,對世人不屑一顧。殿前一幅石雕楹聯,道出了個中原因。“問觀音為何倒坐;因世人不肯回頭。”其造像年代無考,但從雕刻技法上看,可為明代作品。這里有一個傳奇故事。當年龐涓在馬陵道被孫臏打敗之后,深感自己的兵法不敵孫臏,又回到云夢山找師傅鬼谷子從頭學起,鬼谷子不予理睬,就請求觀音為其說情。觀音一看是龐涓,遂把頭扭了過去,就成了今天的倒坐觀音。五里井石窟。位于五里鬼谷盡頭,為宋代開鑿。五里鬼谷,山嵐靄靄,鰲背奇峰,巖壑凝翠,陰氣習習,鬼氣森森。時而壁立萬仞,時而水落九天,峰回路轉,步換景移。就在幽幽深邃的鬼谷中,隱匿著五里井石窟。洞窟鑿在距地面約10米的崖壁上。窟門面東,鑿有門框。窟平面呈方形,面闊1.8米,進深2米,高1.83,為素面平頂。正面鑿一大龕,高0.96米,寬0.6米,深0.4米,原雕釋迦像,不知何時被盜。四壁雕有橫向排列小佛龕,南壁及東壁被盜鑿,西部及北部較完整。龕高7-16厘米,寬5.5-12厘米,西壁共雕六排,每排2-12龕,北壁6排,每排4-12龕不等。龕內佛像姿態相同。高髻,身著偏衫袈裟,兩臂下垂,掌心向上,置于腹前作禪定印。四壁及龕內原涂有朱紅,大部分已脫落。該石窟按雕刻技法應為宋代,具體年代無考。現存佛像103尊。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在石窟下方創建華嚴寺。寺院已毀,現僅有殿基和殿內石供桌。雕刻別致,極為罕見。供桌正面有“明成化十六年”題記。道家也是道教的始祖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老子》第28章)又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老子》第78章)老子的這些話影響到道家,也決定了道教皆喜陰喜柔喜水。觀云夢山之形之勢,感鬼谷洞之水之氣,正符此“道”之精髓,故此地得到歷代高道的喜愛,并作為修道之圣地也就順理成章了。北宋時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號虛靖先生,1092—1128年)寫有《懷鬼谷山思真洞天》:“思真洞天兮云水深,道人居兮鬼神欽。山花笑兮松竹蔭,溜潺潺兮千古音。何時一造兮清神襟,攀石蘿兮共笑吟。”(《龍虎山志》第191頁)這位能書善詩的天師對鬼谷洞是何等的心向往之。對于云夢山的自然景觀,歷代撰詩文贊美者更多。明代府學訓導曹安寫詩贊嘆“金鰲背上崎危峰,萬壑千巖紫翠重”,元代大學者王惲寫詩描寫水簾洞“夕陽倒影鮫綃薄,春雨添流瀑布寬”。明詩人王琮這樣描寫五里鬼谷:“月照山頭天鑒窄,云山岫口水簾寬”。清順治文人何士琦撰寫《云夢山游記》,曰“此山螭怒虬盤,幻異萬狀,水簾一洞,尤極幽玄”,“俯瞰深谷,琪花瑤草,夾路噴奇,八盤九灣,曲曲幽異”。中央電視臺大型電視電影《鬼谷子》曾經在淇縣云夢山拍攝。1994年、2001年4月,全國鬼谷子學術研討會召開和全國鬼谷子與縱橫家文化研討會在這里的召開。2000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也將云夢山定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研究基地”。 《鬼谷子》是怎樣的書呢?它曾對社會尤其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理論起過重要的指導作用。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系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系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系一人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游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崩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委實是這樣,張儀身居相位,輔強秦制六國;蘇秦掛六國相印,合縱抗秦,鬼谷子的兩個門生竟玩天下于股掌。兩千多年后,深受斯賓格勒影響的基辛格再現中國縱橫家的風范。實際上,《鬼谷子》作為一種文兵法,在新的國際局勢下的現實借鑒意義顯得更為突出,其謀略在外交、軍事、企業經營等領域都有借鑒作用。其技巧和方法在產品推銷、貿易談判、廣告宣傳、法律訴訟以及養生保健等方面的價值也愈益顯現出來。縱橫術是鬼谷先生名世的第一學問。所謂縱橫捭闔之術,就是想方設法說服對方(諸侯),使之按自己的謀略行事,并謀得個人的富貴榮華。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諸國爭雄,互為攻戰,一時謀臣辯士如云。據說,鬼谷先生有經天緯地之能,其傳授的縱橫捭闔之術更是大受歡迎,被后人尊為縱橫大師,收了百余學生(一說五百學生),其中最著名的當數蘇秦和張儀了。據傳鬼谷先生一日對學生開講:縱橫之術有三大絕招——捭闔、鉤箝與揣摩。“捭”就是小心地了解對方的意圖,探究他的智慧和能力,做到心中有數;“闔”即千方百計獲得對方的完全信任,造成一個人際封閉的圈子,讓對方只聽自己的意見,貫徹自己的意圖。“捭”就是“開”,就是“陽”;“闔”即是“合”,即是“陰”。捭闔之術實為天地陰陽之道在說服術上的顯現,其變化莫測,神出鬼沒,無往不勝。“鉤”即是使用種種方法引誘對方說出真實的想法,這就要或以利引之,或順其意而誘之,或應勢而導之,或威而脅迫之,等等。“箝”就是將對方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尋找對方的弱點,掌握他的想法,引之向西他必西,引之向東其必東,讓對方按自己的意圖去行事。至于“揣”,即是揣其“情”,立于對方的立場,感受對方,觀察對方,根據各種蛛絲螞跡來猜測對方的心理活動;“摩”也就是沖擊刺激對方,洞察對方的心態。正如釣魚必須投魚餌才能獲大魚一樣,縱橫之術也是要下一番苦功的。進入二十一世紀,云夢山風景區開發一年一個樣,除了鬼谷祠、水簾洞一帶的中心景區,又開發了桃園、云夢大草原、五里鬼谷等,使游覽面積擴大了五倍。國家旅游局把云夢山公布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把云夢山定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研究基地”,省會新聞媒體評云夢山為“河南省十佳風景區”,省政府將其定為“河南省國防教育基地”。隨著旅游事業的進一步開發,云夢山必將更加壯麗多姿,聲名遠揚。《鬼谷子》一書實已不是一人所著之書,“鬼谷子”漸漸地成為了一種歷史文化的品牌,人們將無數的陰陽術數、權謀計策、仙道故事等等皆置入這個文化符號的“空框”內,于是,奇詭無比、變化莫測、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的“鬼谷子文化”便橫空出世了。時至今日,鬼谷子文化早已跨出國門,成為美日法德和東南亞各國競相研究的對象。《鬼谷子》一書被認為是關于國際交往謀略最早的典籍,而眾多的政界人士、學界人士、商界人士都從鬼谷先生處吸取權謀智慧,以應付日益復雜的國際社會。***著名的企業家兼學者大橋武夫把鬼谷子計謀運用于經營活動中,把軍事上的謀略與外交上的策略運用在商戰上的公關與談判,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更著出了一部鬼谷子智謀應用實例的書,取名為《兵法與鬼谷子》,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德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斯賓格勒在其名著《西方的沒落》中認為:鬼谷子因有察人之明和對歷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對當時外交技巧的掌握而成為最有影響的人物。他還指出:鬼谷先生“是一個知識淵博的懷疑論者。”歷史學大師英國的湯因比和被譽為當代縱橫家的美國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博士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基辛格十分喜愛他的同鄉斯賓格勒的著作,可以說通過斯賓格勒,他也受到了鬼谷子謀略的深刻影響,甚至“有人說斯賓格勒是現代的鬼谷子,基辛格是現代的蘇秦張儀。”鬼谷子的學說在***、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都有廣泛的影響,***東京設有“縱橫研究院”,其他各國或設有“鬼谷子縱橫術研究院”,或設有“鬼谷子學術研究所”,或成立了“鬼谷子學術獎金”,召開各種關于鬼谷子的學術會議,邀請專家去講演,推動了鬼谷子文化的國際化。中午12:00,我們席地而坐,吃著自帶的烤鴨、燉雞脖子、蠶豆等食品,突然,一條蛇竄了過來,后面有個村婦攆上來抓住這條蛇準備找個河放生。村僧急忙攔住,接過這條水蛇說拍張照片,然后我們護士長也膽大的捏著水蛇的脖子照相,我和其他的旅友也抓住水蛇合影,水蛇不是很涼,比較溫順,不停的吐著信子,不過沒關系,水蛇是無毒蛇,不傷人的。待到大家玩夠了,相片也照完了,村婦就掂著水蛇去放生了。下午13:30,大家集合出發,0.5小時左右,抵達第二個風景區云夢大草原,我們先去南天門游玩,臺灣鬼谷子學術研究會及大陸臺商投資3億元人民幣捐建的南天門、八卦城、易經學院,氣勢宏偉,內涵豐厚,堪稱建筑經典。先信步登上傲然聳立的南天門,只見墻面上揮灑著寫意的游龍,似書似畫,大氣磅礴。門前兩側兩塊大石塊楔刻有經文,上的仿佛高聳云端的樓頂,但見欄桿上刻著仿如草體又恰似繪畫的游龍,淋漓盡致,灑脫狂放,并都署名臺灣風水研究會學員捐養。站在高大而氣勢磅礴的南天門上,飛刀猛的發現,這座巍然屹立的建筑竟然是建造在懸崖上,站在南天門的北測向被眺望,一望無際的平原可謂一馬平川,渺小的朝歌(淇縣》,如棋子般的田地,站在欄桿上,俯瞰遼闊大地,一種豪情油然而生。這個風水寶地竟然被臺灣易經學者選中,并耗資1億元建造了這個雄偉建筑。飛刀相信,他們花費心血和上億元的巨資建造這座南天門,一定會改變這些易學人士的五行之氣,如此完美的風水寶地,將帶給他們大量財氣福氣的!而且,經常在這個地方居住的人士,一定會培養出高貴的氣質,看著蒼茫大地盡在眼底,飛刀真有種笑傲江湖唯吾獨尊的感覺!徜徉完這個懸崖峭壁上的門樓,我們一行沿著山脊登上了云夢大草原,在石塊堆積的敖包處留影,在蒙古包里看游客們身著蒙古服飾照相,看游客們排隊騎馬照相,騎跑兩圈30元。一個老人竟然騎跑了8圈,委實厲害,雖然花了50元,但老者仍覺得言猶未盡!大草原的草有點兒黃,不是太高,游覽完大草原,我們下山去八卦城游覽。耗資2億元的八卦城和易經學院建筑精美典雅,形似羅盤的八卦城前的布局,城里的鬼谷子大殿,供奉著十幾米高的鬼谷子塑像,慈祥而睿智,頭頂上書“智圣鬼谷子)。大家一一焚香跪拜,祈禱智圣帶給我們好運。參觀完鬼谷子大殿,我們又去后面雖然完工但還未招收學員的易經學院大概瀏覽了一遍。17:06,三輛金龍大客載著100名二醫院游客踏上了規程,經過2小時20分鐘的旅程,于19:30抵達焦作市二醫院。
關鍵字: 醫院 居委會 焦作市 金龍大巴 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