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殷墟3
著名的婦好墓在小屯西北約100米。婦好為武丁配偶,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相印證而確定年代與墓主的商王室墓葬。此外后崗、大司空村南和孝民屯東有3處貴族墓地。平民墓葬多分布在遺址邊緣,其中以孝民屯南的殷墟西區和大司空村北二地最為集中,已發掘約3000座。殷墟西區900多座墓較有規律地分布在8個墓區內。各個墓區之間有一定的界限,在埋葬習俗、隨葬陶器組合以及銅器銘文等方面各具特征。一個墓區往往有數件青銅器上帶有同樣的族徽,表明一個墓區應是一個族的墓地。這批小型墓中,除部分青銅器外,還有隨葬陶觚、爵等禮器,有的還有生產工具和兵器。在殷墟還發現一批手工業作坊遺址。如苗圃北地發現一處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鑄銅遺址,發掘出房基和工棚的遺跡,出土有大型坩堝和煉爐以及大批鑄造青銅禮器的陶范;在小屯東南0.5公里的薛家莊和孝民屯西地也發現鑄銅遺址;北辛莊南地和大司空村南地則發現有制骨作坊遺址,出土有銅刀、鋸、鈷和礪石等工具和大批骨器、骨料,還發現貯存骨料的窖穴和與制骨有關的地穴式房屋等;此外,在小屯村北還發現有制作石器和玉器的作坊遺址,發掘出房基,出土大批礪石,石器半成品以及少量玉料、石料和雕琢精致的藝術品,說明當時的手工業已相當發達。遺物:殷墟出土遺物非常豐富,以陶器數量最多,還有較多的銅器和玉器以及石器、骨器、角器、蚌器、象牙器等。陶器 主要為夾砂灰陶、紅陶和泥質灰陶、紅陶的日用器皿。紋飾有繩紋、環絡紋、弦紋、三角劃紋等。器形有鬲、簋、盆、豆、圜底罐、大口尊、甕等。還出土有刻紋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白陶用高嶺土制成,胎質細膩、潔白、堅硬,器形有簋、豆、壺、瓿、觶、大口尊等,紋飾有饕餮紋、夔紋、雷紋、蕉葉紋、乳丁紋、弦紋等,形制及紋飾多仿自銅器。隨葬用的陶明器仿銅器和實用陶器,火候較低,制作簡陋。青銅器 禮器有鼎、鬲、爵、觚、尊、觶、盤、簋、壺、卣、瓿、觥、彝、豆等。紋飾較復雜多樣,多采用主紋高出地紋,并配用扉棱和獸頭的復層花紋。兵器有戈、矛、刀、鉞、鏃等及用于防護的胄。工具有斧、錛、鏟、削等。還有車馬器、弓形器和銅鈴等。其中最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婦好偶方彝、婦好尊、司母辛四足觥等。玉器 禮器有琮、璧、環、瑗、璜、圭、璋、簋、盤。兵器和工具有矛、戈、戚、鉞、鏃、刀、斧、鑿、錛、鋸、鏟、錐、鐮、紡輪。此外,還有裝飾品、藝術品等。婦好墓出土玉器755件,除禮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品之外,還有玉人、龍、鳳和27種玉雕動物,顯示出商代晚期琢玉工藝和拋光技術的極高水平。甲骨 主要為王室占卜記事用的龜甲和獸骨。自1899年發現以來國內外搜集收藏的達15萬片以上,其中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幾批甲骨內容豐富,地層關系明確,價值很高。這些甲骨對研究商代社會歷史有極重要的意義。此外,婦好墓出土的3件象牙杯,通體有繁縟的紋飾,雕刻精細。武官村大墓出土虎紋大石磬長84厘米,小屯北地出土的龍紋大石磐長88厘米,音調悠揚清越,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大型樂器。遺址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加強了對殷墟的保護與研究。1950年4月,中國科學院派出發掘團,發掘武官村大墓。其后建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負責殷墟的調查發掘工作。1953年,安陽市成立殷墟文物保管所,劃定了遺址的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開展保護工作。1984年9月,在小營附近的祭祀坑修建了保護房。1987年建立了殷墟博物苑,在原址復原或仿建了4座商代宮殿和婦好墓上的祭祀建筑。
關鍵字: 多 大司空 河南 甲骨文 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