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黃土塬上的古民居
地坑院,也叫天井窯洞院,此建筑與大地融為一體,地面上幾乎看不到痕跡。“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妙地下村莊景象是地坑院的真實寫照。想當初,進入村內,綠樹掩映間,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狗叫,卻不見村舍房屋。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地有地坑院被廢棄和填埋,地坑院在逐漸地消失。這時能看到的,就是原有的地坑院旁邊,或者填埋地坑院后的原址上,都建造起了一幢幢的瓦房,而那些地坑院卻完全地掩沒在紅磚黑瓦之中,只有到了近處才能觀賞到地坑院的真實面目了。在盧縣回三門峽的路上,就在路邊的黃土坡上看到了許多被廢棄的窯洞,纏著天不亮問了很多問題,還要求帶我去看看窯洞,最好是能試試睡在那炕上是啥味道。因對窯洞有著絕對的好奇心,這天書生和天不亮帶著我來到了三門峽的廟上村,游覽了已被作為旅游景點的天井窯洞院旅游度假村。從三門峽市區一路到廟上村,能見到很多處還在使用的窯洞,窯洞的黃土已剝落得斑駁,門窗也已破舊,沒了印象中那種濃郁的色彩,大大的紅深深的綠,有的只是一種灰暗,一種破敗。到了作為景點的天井窯洞院,那里還保持了較多的原有風貌,站在坑邊,一眼望去,還能看到不遠處的峽谷,書生介紹說當初敵人來侵犯村莊時,老百姓往那峽谷里一跑,誰都找不到。那峽谷還是不錯的一條徒步線路,炎夏季節,在流水潺潺的山谷間不僅能解暑氣,還能享受戶外徒步的樂趣。天井窯洞院旅游度假村,由五個獨立的院落組合而成,原來單獨成院的窯洞院被打通,從一個院落穿梭到另一個院落,猶能想象到大人們在勞作、孩子們在嬉戲,狗狗在歡叫的場景。地坑院是在平地挖一個6至7米的四方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鑿挖8至12孔窯洞,人們在內日常生活著。地坑院分為8孔、10孔和12孔窯洞,窯洞的多少取決于家庭的人數和家庭的經濟條件。在地坑院四周用青磚和青瓦砌成攔馬墻和落水檐,防止雨水順墻而下。窯洞鑿挖成拋物線狀,窯洞上方青磚勾勒裝飾,下方用磚壘了一米左右高的墻,四周用青磚壘了二三十公分的墻(書生說,只有經濟條件好的才會用青磚勾勒裝飾,條件差的就只能用土坯壘結實了。)。主窯一門三窗,其他窯一門二窗,門窗的裝飾古樸典雅,門的上半部分和窗都是用木頭做成窗格,貼上窗花;門的下半部分木板上,畫了各種民俗氣息濃烈的具有當地特色的圖案,由于是在景點,那些圖案雖然有些剝落,但還是清晰可辯,猶見當初新建時的風采。窯洞里是用土坯壘成的火炕,供人休息。正窯最大由長輩居住,其他偏窯論資排輩由家庭其他成員居住,一個大家庭其樂融融地生活著。地坑院的出口是從窯院一角的窯洞內鑿出斜坡通向地面,是呈階梯式的通道。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院四周用青磚鋪了差不多2米寬的走道,院中間挖了一塊比走道略低幾公分的方坑,在邊上挖有滲井1個或2個,供存滲雨水之用。在院落中還都種植著一棵樹或二棵樹,作為乘涼遮陰之用。地坑院的好處是住在里面冬暖夏涼,而且花費成本低,只要有力氣,就不會無住處,但是條件好的人家鑿挖的地坑院裝飾起來就顯得華麗的多。但是它的缺點就怕下連天大雨和潮,光線也不太好,窯洞只是一面有門窗,況且又在地面之下,太陽照射到的時間很少。地坑院堪稱中國民間的“建筑奇跡”,是中國北方“地下四合院”。起源于人類早期穴居,距今已有約4000年的歷史,曾是我國黃土丘陵地區較普遍的一種民居形式。地坑院作為古代穴居方式的遺存,有著較高的歷史學、建筑學、地質學和社會學價值。我們去游覽之時,真好是有一個大學的部分建筑系學生在那進行社會實踐,幾個學生正在丈量那些窯洞門窗的尺寸,并進行了詳細的記錄。為此,還被一個管理員阻止我們進入哪。(那景點的地坑院也是一個招待所,由于那些學生住宿在那里,所以阻止我們進入,幸好書生認識那里的人。)從那地坑院出來后,我們又順便觀看了在路邊的兩個當地村民還住著的地坑院。一家院落里的狗狗看到我們狂吠了起來,女主人出來和我們打了招呼,讓狗狗停止了叫聲。一眼看去,這個院落就顯得破落多了,門也看上去破舊不堪,好像隨時會掉落似的。但是從有12個窯洞,窯洞周圍壘了一圈青磚來看,當初這家的經濟條件算是不錯的了,還種了兩棵樹,樹周圍還種植了花。再往前走時,看到了那坍塌了的地坑院,由于長期不進行維護,原有12個窯洞的院落已經一大半塌陷了,主人家也已搬到瓦房居住了。 隨著時間的流失,黃土塬上的古民居——地坑院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廟上村天井窯洞院出口處天井窯洞院內景天井窯洞院的旅游度假村一號窯洞院偏窯洞只有一扇窗戶窯洞出口通道旁的水井主窯洞有兩扇窗戶建筑系的學生在丈量窯洞的尺寸還有村民居住的天井窯洞院我們站在地坑院上方觀望著,院落里的狗狗對著我們狂吠雖然還居住著村民,但是黃土墻體已剝落,窗戶和門也破落不堪,唯有那門板上的圖案依稀可辯。
關鍵字: 建筑 房屋 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