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勛業偉績的豐碑
起義門
起義門原名中和門,和漢陽門、文昌門、平湖門等被稱為古武昌城的九大城門,300多年后的今天,僅有中和門較完整地保留了下來。1911年10月10日 (舊歷辛亥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的勝利,給清朝反動統治以致命一擊它掀起全國性的革命浪潮,一舉推翻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拉開了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巨變的序幕。而起義門因其在首義勝利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而被譽為“首義勝利的開端”。
10月10日晚8時許,駐扎武昌城內紫陽湖畔的清軍第八鎮工程營的革命黨人熊秉坤首先發難,打死巡哨的排長,并率眾占領楚望臺軍械庫。城內外各營士兵聽見槍聲紛紛響應,迅速控制中和門城樓,隨即打開城門,迎入駐南湖的炮隊、馬隊等起義部隊。炮隊入城后,分別在中和門城樓、楚望臺、蛇山等地布定炮位,向清湖廣總督府猛烈轟擊,支援配合其他部隊攻克督署,占領武昌城,取得首義勝利,創立了我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一一湖北軍政府;因此, 中和門在首義勝利后被譽為“首義勝利的開端”,1912年改為起義門。
在后來反對袁世凱推翻黎元洪的斗爭中,革命黨人舉行武裝起義,都以首先攻占起義門為目標。1913年段祺瑞督鄂時,改稱中和門原名。1926年底,國民政府遷都武漢,為拓展市區,適應革命發展需要,湖北省政務委員會決定拆除武昌城墻和城樓,但中和門因其在辛亥武昌首義時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城樓在北洋軍閥統治時被毀,城門在解放前瀕于倒塌。
新中國成立后,又恢復起義門名稱,1956年進行維修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政府撥款修復城門和城樓,設置管理所。1991年、2001年再次撥專款對其進行維修。現城門高7.1米,寬5米,城樓為重檐歇山頂鋼筋 混凝土仿木結構,朱柱青瓦,斗拱飛檐,門洞上方刻有葉劍英元帥的題字。
關鍵字: 武昌起義 武昌首義 記錄 辛亥革命 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