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關于喝擂茶時的動人的傳說
柳葉湖、太陽山一帶農村,每逢年節以及迎接貴重賓客,常以泡擂茶、炸馓子款待客人。擂茶是將生米、生姜、生茶葉放在擂缽中,適量放點水,用一根茶木棒在缽里擂動。擂缽是一種缽內布滿齒槽的陶器,擂棒不斷攪動,原料即被搗成漿糊,稱為“擂茶腳子”。有的還在“三生”的基礎上加上芝麻、綠豆、花生、胡椒等,因而又成了品種多樣的擂茶,如“三生湯”、“五味湯”、“七寶茶”、“見米擂茶”、“糊糊兒擂茶”等品種,沖泡時,將擂茶腳子舀一湯匙在碗內,用沸水沖泡,適量加點鹽即成噴香的擂茶。
喝擂茶的習俗里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古代有一位將軍帶了一支人馬路過常德,想不到部隊染上了瘟疫,病倒了不少人,部隊只有停止前進。將軍派人四處求醫尋藥,走到一個尼姑庵,庵內老尼姑慈悲心腸,將佛門常食的“三生湯”,即將生米、生姜、生茶葉搗成末,用開水沖泡后給病倒的士兵一人喝一大碗,然后蒙頭大睡一覺,出一身麻麻汗。第二天,士兵的病全好了,從此以后,擂茶也就在四鄉傳開了。
長年累月喝擂茶,可以免除疾病,臉色紅潤,延年益壽。擂茶中的茶葉含有茶素、單寧酸、咖啡鹼、兒茶酸、硅酸、芳香物質、果膠、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祖國醫學對茶葉的醫療作用,有很高的評價。《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生姜內含揮發油、姜辣素及樹脂、淀粉等,有發汗溫胃、驅逐寒邪,為醫家所青睞。這大概是常德人喝擂茶的習俗盛行不衰的原因吧!古代的單純喝擂茶傳數代后,又花樣翻新,變成了“擂茶宴。”喝擂茶時,桌上擺上幾十碟茶點,全是就地取材加工的土特產,如炸紅薯片、花生米、黃豆、玉米和酸蘿卜、黃瓜、刀豆、蓮藕、芋頭等,最多的要擺出二十多碟。
“擂茶宴”的茶點主食要數馓子了,馓子又名團馓。制作團馓,是將糯米蒸熟后壓在圓形木模內,然后倒在清潔的竹席上陰干,待干后油炸即成。有的還在團馓上彩繪花鳥圖案,或書寫“福”、“祿”、“壽”、“喜”等吉祥字樣。本品色澤金黃、圖案雅樸、酥松脆糯、味香可口。放入擂茶中泡食,更是別有風味,令人回味無窮。曾在常德任司馬的唐朝詩人劉禹錫對馓子曾寫詩贊道:“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香睡無輕夢,莊褊佳人臂纏金。”由此可見,馓子在常德已流傳了二千多年,至令仍膾炙人口,成為城鄉人民喜愛的食品。
關鍵字: 傳說 農村 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