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秦腔發展基地”——蘭州
蘭州是名副其實的“戲窩子”,從濱河路上經過,秦聲秦韻順著水聲、風聲傳來,讓人有些恍若走進了戲園子。連陜西的名家都舉大拇指稱贊:蘭州的戲迷愛戲、懂戲,因此蘭州市也被中國戲劇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秦腔發展基地”。
秦腔在蘭州有著厚重的歷史沉淀,乾隆時期,蘭州就有秦腔班社活動。從1909年在蘭州成立的著名班社“萬順班”開始,歷經滄桑,到1959年,由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接辦蘭州市秦劇團,成為一個國營戲曲團體。2009年恰是蘭州市秦劇團的百年華誕。“萬順班”由當時著名秦腔演員史月卿(人稱史八爺,被蘭州人稱為“金城四絕”之一)聯絡街頭流散的藝人,在市內旗桿巷組建了戲班,以“萬事順利”之意取名“萬順班”。此后幾經改名為“萬和班”、“化俗社”、“文化社”、“蘭州文光秦劇社”。1937年還在民眾教育館西側(今蘭州日報社處)修建了自己的劇場—文化劇場。解放前后,已成為享譽甘肅乃至西北地區的“名班社”。
解放前,戲劇班社都是民辦團體,要想生存立足,班社里就得有戲迷們捧的“角”,普通演員也得有過硬的“活”。當年“名角”,亦如今天的“明星”,號召力極強。“萬順班” 從成立之初,就聚集了一大批在西北響當當的名家,如耿忠義、文漢臣、楊金鳳、肖正惠、、趙福海、王定秦等等。這些人身懷絕技,各有各的拿手好戲。蘭州民間老百姓還為此編成了順口溜,如“金城四絕”:牙古子的包子、馬保子的面(牛肉面)、福保子(耿忠義)的生凈,八娃子(史月卿)的旦,以及“蘭州秦腔三杰”。
蘭州市秦劇團發展到今天,也是靠“人才”、靠“劇目”,70年代、90年代,相繼精心培育了一批戲劇人才,如王俊英、雷志華、王小梅、張安學、黑西林、韓莉、梁少琴等等,又引進了蘇育民、王篤等一些優秀人才,并移植了《搶親記》、《金城關》、《曹操與楊修》等眾多劇目,豐富了劇目庫的儲備。
關鍵字: 蘭州市 戲劇家 濱河 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