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搖滾服裝
秦腔"形成于秦,精進于漢,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廣播于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當然,其服裝飾品也是獨具特色、韻味十足,不管是帽子,服裝,鞋以及各種佩帶飾品都會讓人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
一、頭帽箱
專管軟、硬頭帽及發髻、口條(即髯口)等。
1、軟帽有:生角巾(為文武小生通用)、貧生巾(也叫苦生巾)、員外巾(方巾或斜方巾)、丑生巾(即棒槌巾)、軟王帽、氈帽(高一尺,可卷,挽則變形,有紅、白、黑、藍各色)、軟羅帽(英雄帽)、八卦巾、將巾(俗稱鐵銑頭)、軟包巾(即軟扎巾)、三頁瓦包巾、兵帽、草帽圈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新增的有:三用生角巾、學士巾、相巾、許仙巾、布包頭、皂隸帽、荷葉帽等。
2、硬帽有:師盔、信子盔、紫金冠、夫子盔、獨獨冠、硬王帽、紗帽、黑相、大額子(將領扎靠時用)、小額子(將領穿箭衣時用)、道冠、僧帽、紗絡兒(亦稱蛐蛐罩)、大鳳(同鳳冠)、二鳳(亦稱半鳳)、彩女梁子、內宮帽(即太監帽)、番王帽(亦稱草王帽)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新增有:平頂冠、霸王盔、獅子盔、七星額子、武旦額子、金相帽、狀元帽、硬羅帽、臺頂、麻冠(孝冠)、九龍冠、五佛冠、硬包巾等。近年又有新設計制作的仿古盔帽,為一些角色所專用,有武皇冠、岳云盔等。頭帽箱還備有紗帽附件尖翅(一般不能擺動)、圓翅(不能擺動)、桃翅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新增的有金相翅、學士巾翅、金錢翅等(翅柄均可擺動)。盔纓附件有:大套翅、小套翅、大小面花、絨球、翎子、毛兜兜(即孤尾)、三角等。
3、髯口有:三綹、五綹、一字、八字、滿、扎髯等。
二、二衣箱
專管武服。內有靠、開衩袍(即箭衣,包括龍箭)、滾身(即夸衣)、抱衣(即打衣)、兵卒衣、龍套衣、校尉衣、彩褲、板帶、背壺旗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新增有:改良軟靠、泡釘鎧、女戰衣、戰裙、娃娃衣、各色韃子衣等。
三、大衣箱
專管文服,內有男女"mang"(左衤右莽)、男女官衣、道袍(男褶子)、褶子(指女裝)、帔(龍鳳帔、對帔等)、八卦衣、裙子、旦角小衣、馬褂、罪衣(大襟)、媒旦衣、布衣、丑衣、風衣、風帽以及其他云肩、襯領、水袖、絳子、扇子、手帕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新增開氅(繡花道袍)、宮裝、馬夾、百衲衣、僧衣、袈裟、對襟罪衣、內侍服等。
四、其他
1、轉圍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秦腔改良頭帽,小旦專用。陜西易俗社創制。略呈圓形,以皮竹制作,面置梅花花瓣,上飾茉莉花蕾,曾為各地劇社所采用。
2、扎判
秦腔、漢調二簧為改變演員體型所專用的底襯裝飾。以稻草扎束,長約六十厘米,直徑約十五厘米。分別于肩部和臀部橫扎一束,上腹部和雙肩均用棉花和布扎制墊包,外穿袍服,通常用于神怪及武將角色。《五臺會兄》中的楊五郎用扎肩,于兩肩扎制繡球花形,表示出家人的特殊身份與造型。《雙明珠》和《啞女告狀》中的背人與被背者,由一人扮演,背者的頭、臂和被背者的腿,也常用此技扎制成假人造型。舊時《游西湖》中的鬼魂形象,也曾應用。李慧娘被殺后變成顛倒鬼,赤肚皮上畫一倒置的臉形,以肚臍為嘴,兩腿穿入一件倒置的黑色上衣袖子,朝上吊于腰間,上身套紅彩褲,兩只胳膊各套一褲管,兩手套兩只厚底靴,雙手高舉,如人倒立,行時雙腳并跳。如李慧娘的鬼魂變作無頭鬼,則將笏板穿在長衣的領口和兩肩,似如衣架,套于演員身上,頭頂笏板,領口處卷一紅氈帽,呈血脖狀。此種表演造型方法,五十年代后已廢除不用。
3、五彩衣
陜北秧歌服裝。生角所用五彩衣,旦角所用稱五彩裙,丑角所用稱五色袍。以綢、緞制作,因均用紅、黃、藍、綠、黑五色彩線繪繡各種花紋圖案,故名五彩衣。
4、雙鼻梁鞋
西府秦腔所用靴鞋之一。黑布制作,圓口、布底、鞋頭縫有鼻梁狀布棱兩道,多為平民百姓所用。 (生角用)
5、三塊瓦包巾
秦腔特有頭戴巾。用黑麻布一丈和鐵絲架在演員頭上臨時扎制,成三層疊瓦狀,前置火焰兒結子。扮荊軻、鄭恩等類人物所用。
6、三紅夾夾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秦腔改良戲衣。陜西易俗社演出《拷紅》一劇所專用。馮杰三設計,該社服裝工人制作。大紅軟緞作衣,上用三色紅線繡飾三枚紅楓葉而成。用于小旦紅娘。為該劇演出增色不少。寧夏馬鴻奎賞其美,派人專程來西安不惜重金索購,待晚場演出卸裝后即被帶走,傳為佳話,各地劇社皆有仿制。
7、蹺
秦腔旦角所用之假足。清乾隆年間魏長生所創造,以木制作,形似女人小腳,長約九厘米,寬三厘米,前低后高。表演時,扎置腳底,以裙相掩,行小腳碎步,甚為逼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遂廢,近年個別劇團有所恢復。
8、哪吒扎
秦腔改革頭巾。1956年西安易俗社服裝組設計制作,為《水淹泗州》一劇哪吒所專用。金色線扎制,寬一厘米,前額上扎火焰條紋。9、木蘭服
古裝戲服飾。西安易俗社1951年排演《花木蘭》劇所專用,馮杰三設計,該社制作組制作。下為長裙套短裙,上著披肩,全用黑色緞背縐料,以玻璃管飾冰裂紋,莊重美觀,時人稱之為“木蘭服”。
10、麻鞋(草鞋)
漢調桄桄、漢調二簧凈角專用,謂之草鞋或麻鞋花臉。麻鞋以麻編織,草鞋以稻草、龍須草編織。現代戲農民裝扮最為常用。
11、綠葉衣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秦腔改良服裝。專門表現上古禹王時期人物的服裝。用一般綠色平布剪成大樹葉形,連綴成衣,夏用不穿內衣,冬用須穿內衣。用于旦角。陜西易俗社為演《大孝傳》所專制,各地班社曾有仿制。
12、蔣干巾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秦腔改良頭巾。馮杰三設計,陜西易俗社服裝工人制作,為《蔣干盜書》一劇所專用。用焦月色綢緞,將原巾吊于腦后的兩只帽翅,反方向改吊于前,翹于兩耳之上。
13、尖尖帽
關中秧歌頭帽。以皮竹制作,又名竹皮圈,高約十五厘米。多為男角所用,表演時能伸能卷,靈活多變。
14、護裙
又名飯簾。現代戲服飾。1964年西安易俗社服裝組為秦腔《紅梅嶺》一劇設計制作。呈焦月色,用絲絨面料,上繡黃色梅花,粉紅綢布作帶,絨布壓邊。
15、漢瓦頭箭衣
旦角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秦腔改良戲衣。以白軟緞制作箭衣,剛焦月色線繡上漢瓦頭圖案。用于小生田玉川。陜西易俗社為排演《蝴蝶杯》所專制。馮杰三設計,該社服裝工人制作。曾為各地班社所采用。
16、改良紗帽
關鍵字: 戲曲 搖滾 服裝 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