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歌古鎮
我們根據政和六年擴建京城并仿杭州城修筑皇宮萬歲山的史料推斷,宣德樓、集英殿大概屬后期建筑的“人心工程。這個形象工程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北宋汴京座北朝南,由處于同一中軸線的外城、里城、皇城構成。宣德樓(宣德門)系皇城正門,也是京都標志性建筑。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從宣德樓向南到里城的朱雀門,是一座約闊為二百余步的宮廷廣場,中央官署分列兩旁,建筑特別壯美,被稱為京部的“御街。入宣德樓正門,是宮城內最大最高,可容納數萬人的大慶殿,其西為集英殿。集英殿始建于趙匡胤初年,原名廣政殿,1032年更名為集英殿,宋徽宗政和五年又改名右文殿,是皇帝策試進士和每年舉行春秋大宴的場所。
據石刻記述,修建的詔書于政和八年八月下達熙河蘭會路之鞏州(今隴西),各級官員多次匯集青竹平(今灘歌清水平)籌劃勘察,絲毫不敢懈怠。農歷九月初二開工,十二月二十一日畢工,共109天,采伐五丈至十丈巨木2370余根。開工的這一天,正是宋徽宗在皇宮明堂舉行大饗禮的所謂良辰吉日。過去灘歌地區的冬天非常寒冷,農歷十月“已是懸崖百丈冰,南河也已封凍,木料可以沿冰道順利運達渭河,待次年春天渭河解凍時再筏運到京城。
碑文系鞏州通判魏潤博所作,書刻圓潤灑脫自如,體勢蒼勁挺拔,可以說代表了宋代書法和石刻的最高成就,是宋文化精細成熟的藝術折射。清代金石學家武都學者邢澍《長興縣志》記述,劉燾,浙江長興人,蘇軾弟子,“善書法,筆勢遒勁,深受黃庭堅的賞識。可以斷定,碑文當系熙河路屬官劉燾所書,刊刻時間最早也應在1119年農歷三四月間冰雪融化的時節。清代樸學大師錢大聽曾在《金石文跋尾》中對邢澍感嘆說:甘肅很少有宋代石刻。足見圈子闔石碑的彌足珍貴。碑文中的張孝純系熙河蘭會路(治所在今臨洮)轉運使,徐州人氏,1123年任河東安撫使、太原知府,1125年金兵攻打太原,最高長官童貫臨陣逃離,張孝純帶領軍民矢志堅守,金將多次招降未果,次年城破被俘,卒于故里。屬官中的范直方,系北宋名將范仲淹曾孫,曾任刑部員外郎。
關鍵字: 古鎮 武山縣 灘歌鎮 羊皮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