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歌古鎮
碑刻的次行有一段小字,所記漆得常其人,古文獻失錄。其中“圍圓三十三里各有界,出自《詩經middot;周頌middot;噫嘻》“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三十三里,謂視野所及的最遠地方。由此推斷,當時太皇山及青竹平整個草場都屬漆得常私人所有。據灘歌小學漆榮老師說:今灘歌鎮漆家莊家公殿(廟)所供祖先神主畫案,有一武將,兩卒待立左右。漆家族人一直把他當先祖漆元帥敬奉,傳說清水坪是漆元帥當年的放馬灘。據當地人講,“漆元帥卒后埋葬在灘歌漆家泉,墓冢毀于上世紀70年代。2002年國慶期間,筆者走訪了灘歌鎮李恒老師,他從漆元帥墓地揀到一頁浮雕瓦當。浮雕形式以面為主,上有兩人,右為男性,左手高舉,右手置于左肘之下,右腿外揚,翩躚起舞,造型生動和諧而富有彈性。左為女樂伎,長服,似乎懷抱樂器正在演奏,體態修長,儀容端莊,裝束嚴嚴實實,具有宋代理學干預之下造型藝術的典型風格。如果這頁瓦當確實出自漆元帥墓地,那“漆元帥應是北宋晚期或南宋人,這一時間與圈子闔石刻時間相吻合。
圈子闔石刻在當地享有神圣的地位,人們傳說只要能把石碑一字不漏地讀一遍,石刻上方的雙扇石門就會自動打開,跑出一對戴著銀鈴鐺的金騾駒。由于石刻有5個字完全脫落不能識讀,所以金騾駒至今還沒有人能牽走。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養馬思想對本土文化從心理到物質的浸染,在當地人心目中,馬和石碑就是財富與文化的象征。另外,從石刻書法風格看,小字與正文非一人一時所書,書刻水平遠不及正文精湛,而且馬馬虎虎將“場錯成了“傷,說明補刻者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至少讀過《詩經》,但文化程度不高。我們衷心希望有關部門能及時關注石刻的價值,予以適當保護。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石碑灣的對面是高約1500米陡峻艱險樹木蔥籠的殿山灣,又名老爺山,山顛有老君殿遺址,殿山灣因此得名。2002年農歷5月6日,筆者在白崖溝村謝天喜先生的引導下,登上山頂,極目四望,方圓數十里之山川盡收眼底,真是古人絕好的軍事哨所。遺址約60平方米,散落四周的瓦當,質底色澤與“漆元帥墓地浮雕瓦當完全一致。宋代崇尚道教,宋徽宗更是迷信得如癡如醉。大慨當時采伐木材的鞏州官吏為表忠心,順便修建了供奉老子的老君殿。這既滿足了宋徽宗崇道的精神追求,也為官兵堅守洮、岷蕃民和防衛土匪起禍提供了便利,可謂一舉兩得。
關鍵字: 古鎮 武山縣 灘歌鎮 羊皮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