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元代寧夏固原開城人的生存狀況
坐落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的開城元代安西王府遺址,最近迎來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的專家們。作為絲綢之路寧夏段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寧夏固原的元代遺跡吸引著世人的目光:未成年人夭折率高,多數沒活到老年就過早離世,女性青壯年死亡比例高于男性,許多人程度不同地患有各種疾病……這是最新考古研究為我們揭示的元代寧夏固原開城人的生存狀況。借助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固原開城墓地》考古發掘報告,我們得以走近元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
王府好家園興衰嘆流年
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境內、距固原市區20公里的開城鄉,在元代是個赫赫有名的地方。史載,元世祖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剌分治秦、蜀,“其府在長安者曰安西,在六盤者曰開城”,開城成為安西王的行宮。隨著軍民屯田,當地人口劇增,開城也進入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后來,忙哥剌之子阿難答襲安西王后圖謀篡位被誅,安西王府也因此走向衰敗。六七百年后,安西王府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的開城墓地,就在元代開城安西王府遺址西北2公里處。
在開城村南北走向、長約3公里的山梁上,分布著數百座墓葬。幾年前,當地政府為修建水庫在此取土,文物考古部門就此對其中部分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由于長期耕種和水土流失,位于耕土層下幾十厘米的大量墓葬已經遭到了很大破壞,因此出土的隨葬品相當有限。昔日的繁華,早已蕩然無存。
土葬火葬并存背后的漢蒙雜居
考古發現,元代開城地區土葬與火葬并存,多以土葬為主。開城墓地共發掘了73座墓葬,其中有7座為火葬。另外66座墓葬中,有11座墓中無“人”,有55座埋有人骨,共發現59具人骨個體。專業人員對其中保存良好的37座墓葬中的41具人骨進行重點研究。除3具難以確定性別外,其余38具中男性(或可能為男性)有20個、女性(或可能為女性)有18個。從頭骨形態特征分析,他們不是西方種族的移民,也基本可以排除非蒙古人種的可能性。他們中可能既有亞洲北部南下的某些游牧民族,也有黃河流域北移的農民。從本次發掘出土的鐵鏵、鐵镢等器物和此前在該地出土的兩方買地券上寫著的宋思義、陳子玉等漢人姓名等情況分析,墓葬中應當有主要從事農耕的漢人。兩方買地券,內容均是親屬為死者出錢向地神買斷一塊葬身之地,讓死者在陰間平安生活,鬼怪不得搗亂。其內容、語氣都大同小異。據了解,當地的買地券一般有兩本,一本奉付厚土山澤,一本隨死者同埋墓中,由死者收管。
而另一些墓葬中出土的頭飾、發簪等飾物,又與內蒙古自治區發現的元代蒙古人墓葬中的同類器物完全相同。專業人員據此判斷,當時這里可能是漢族人與蒙古族人雜居之地。
唇齒毫厘間的古人生活狀況
在對目前已知的73座墓葬的發掘中,考古人員收集了大量保存相當良好的人骨。正是這些人骨,揭示了當時當地人的一些生存狀況。
專業人員依據出土人骨牙齒的萌發年齡順序、磨蝕程度、顱骨愈合狀況及其他骨骼變化情況,對死者年齡進行了鑒定。結果發現:15歲以下夭折的有9人,占鑒定總數的22%,其中死于七八歲以下的約占67%;死于16歲至35歲的青壯年約占50%,其中死于36歲至40歲的又占90%,說明大多數人死于壯年;死于13歲至18歲的女性,約占72%,比例遠遠高于死于同一年齡段的男性。專家推測,孕產期女性死亡率如此之高,可能與當時不良的孕產、衛生條件有關。這次出土的人骨個體中幾乎沒有活到老年后去世的,當然這不能排除鑒定誤差,但有一點還是可以肯定:死于老年的人不會很多。
通過對26具成年人骨個體的研究還發現,墓葬死者中患齲齒的有3具,實際可能還不止此數,因為牙齒在生前脫落、齒槽萎縮的現象在許多人骨上都相當嚴重。牙槽膿腫在齒槽骨上也留下了痕跡,有的甚至形成溢膿的圓形孔洞,28個成年人中有一半有此病變。許多人骨的牙面上還有硬沉積物,那是鈣化的菌斑。專業人員觀察的37具頭骨中,有17具有發育程度不等的牙石,這說明元代開城人的口腔健康狀況較差。有些頭骨眼眶頂板前部有些針尖狀的篩孔,這可能與當時營養水平低、衛生狀況差誘發的缺鐵性貧血有關。調查的37具頭骨中有5具有此癥狀。骨贅病變(指骨質增生)在許多人骨上都有反映。31名個體中(包括5名未成年個體),有15名有程度不同的骨贅病。這些病變多發生在腰部,頸、胸椎發病較少,這種狀況可能與遺傳、文化、生活環境有關。
關鍵字: 元代 固原市 安西王府 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