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博物館
青海省博物館籌建于1957年, 1986年9月利用原馬步芳公館馨廬的房舍正式建立并對外開放,2001年5月青海省博物館整體遷入位于西寧市新寧廣場東側的新館中。這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館,占地17000平方米,內設主、側展廳9個,整體建筑采用傳統的中軸對稱手法,具有濃厚的民族、地方特色。
博物館以特色濃郁的建筑依托優雅的新寧廣場,使其成為省會西寧市的標志性建筑,同時也代表著青海的旅游形象。2005年10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青海省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即以服務觀眾、提高展覽水平、加強學習為工作重心,利用館藏文物,突出地方特色,以在校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先后推出一系列順應時事、適合青少年學生、群眾歡迎的展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先后被有關部門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學校德育教育基地,1997年還被國家文物局評為文博系統“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特別是遷入新館后,更是以觀眾利益為重,堅持“二為方針,精選館藏文物,并廣泛征求意見,在2001年5月1日新館開館之際推出《青海史前文明》、《青海民族文物》、《青海藏傳佛教藝術》三個基本陳列,并榮獲第五屆(2001年2002年)“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提名獎;引進了《雙藝合璧瑞士攝影家鮮伊代克鏡頭中的大師賈珂梅悌》、《臺北故宮館藏書畫展》、《黨和國家領導人外交禮品特展》,以及《蘭仲杰書畫攝影展》等展覽;應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政總署的邀請,2004年2-3月組織《青海春節習俗展》赴澳門展出,2005年3月《青海民俗風情展》赴北京展出,2005年12月2006年2月《青海彩陶精品展》赴浙江省博物館展出。
這些業務活動豐富了本地觀眾的文化生活,拓寬了視野,為社會公眾提供了高品位的自我展示才華的場所,同時也為外地游客了解青海發揮了窗口作用。 青海省地處三江源頭,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因而館藏文物也極富地方和民族特色。彩陶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本地先民創造的最輝煌的文明成果,是我館藏的特色之
一。這些彩陶在數量、種類、造型、紋飾,以及工藝等方面的成就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有享譽國內外的舞蹈紋彩陶盆、雙人抬物盆等;青海的歷史即是一個多民族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歷史,因而多元性的文化遺物是我館館藏文物的又一特色。漢文化、北方游牧文化、藏文化,以及中、西亞文化的器物如狼噬牛金牌飾、羅馬金幣、漢代官印、古藏文木牘等在館藏中比比皆是;青海還是藏傳佛教復興之地,藏傳佛教曾對青海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境內藏、土、蒙古等民族群眾崇信藏傳佛教,故而銅佛像、唐卡、壁畫,以及各種法器等藏傳佛教文物是館藏的第三大特色。
在新的歷史時期,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依然是我館全部工作的重點。我們將切實實行“請進來,送出去的展覽運作思路,以社會效益為重,不斷提高展示水平和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使我館成為對外宣揚青海歷史和文化的陣地,對內介紹外界文化、開闊青海人民眼界的窗口。
關鍵字: 博物館 藏傳佛教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