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郡古城
西海古郡建于西漢末年,是青海省內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郡建制古城,俗稱“三角城。古城瀕臨麻許河北岸,南北山巒環抱,東西為開闊的大草原,地勢十分險要,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址東西長650米,南北寬600米,城墻殘高4米,墻基寬10米,隱約可見有四道譙門。城內沿東西中軸線的建筑遺跡隱約可見,西南部有一個大土丘,高8米,直徑10米,疑為烽火臺建筑。后因風雨侵蝕,東南城角坍塌,呈三角形狀,故又稱“三角城。當年,三角城不僅是古絲綢南路的必經之地,也是漢代通向西域諸國的一座重鎮。
城內采集到王莽和西漢時期的五銖錢、貨幣、貨泉、大泉五十等錢幣,還采集到唐代蓮花紋瓦當和宋代的“崇寧重寶、“圣宋元寶等錢幣,出土了虎符石匱等珍貴文物。其中最為珍貴的是解放前出土的一尊石雕老虎和東漢時期的有“西海安定元興元年作當銘文的瓦當。
這尊公元9年造的石虎,不僅是青海省最早的石雕文物,而且是一件有很高水平的藝術品,為研究青海地區漢代政治、經濟、交通和政權建置,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例證。虎符石匱是由石虎、石匱兩部分組成,石虎是用整塊花崗巖雕鑿而成,長1.32米、高0.46米、背寬0.6米,俯臥在長方形底座上,虎尾搭背,呈蹲伏狀,雙目前視,欲躍而起神態,具有我國漢代石雕渾厚古樸藝術風格。石匱正面鑿有“西海郡虎符石匱始建于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3行22個篆字銘文,充分證實了現今三角城系漢代西海郡古城,距今有1900多年的歷史。
青海湖周圍是漢代羌人活動的中心地區。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安漢公王莽派中郎將平憲等攜帶大批財物,到西海地區誘騙羌人獻地稱臣,羌人西走,王莽便在此地筑城設置西海郡,和早已設立的東海、北海 、南海并稱。西海郡轄修遠、監羌、興武、軍虜、順礫5縣,還在青海湖周圍廣設驛站和烽火臺。居攝元年(公元6年),羌人首領龐恬、傅幡等怨恨王莽奪走他們的地盤而設郡縣,于是攻打西海太守程永,程永敗走,西海郡又復落入羌人手中。
第二年春天,王莽派遣護羌校尉竇況率兵反攻,遂重新控制了這個地區。新莽地皇4年(公元23年);王莽被農民起義軍殺死,新莽王朝崩潰,西海郡也隨之廢棄。東漢永元中雖曾一度恢復西海郡建制,但不久又廢棄了。 此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處有一刻著“西海郡故城幾個大字的石碑。虎符石匱被安放在長滿荒草的縣文化館內。
關鍵字: 三角城 文物保護 烽火臺 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