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約文化遺址介紹
“卡約”為藏語地名,意為山口前的平地。過去它被列入“寺洼文化”系統,1949年后,考古工作者把它與寺洼文化分開,命名為“卡約文化”(原稱卡窯文化),理由是寺洼文化與卡約文化在地理分布與文化內涵等方面都有著各自的分布區域和文化特點。
卡約文化主要分布在青海境內的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涉及的地區有民和、樂都、平安、西寧、互助、大通、海晏、剛察、同仁、湟中等10多個縣、市,分布范圍相當廣泛,共發現200多處遺址或墓地,共發掘墓葬有1000多座,出土的文物極為豐富。
卡約文化中,先民們的居住遺址和墓葬近年都曾發掘過,發掘的墓葬不下2000座,出土文物除各種生活用具陶器外,生產工具有大量石制的刀、斧、鏃、臼、杵、錘,骨制的鏃、鏟、錐和銅制的刀、斧、鑿、鐮、鏃等。還發現糧食(粟和麥類)和較多的牛、羊、馬、狗等家畜骨骼。根據這些文化遺物,我們可以對當時人們生產和生活狀況作一些分析和研究,當時人們大體上過著以定居農業為主,畜牧業占有很大比重,狩獵和采集活動也是生活來源的重要補充的經濟生活。當然這種經濟生活構成在如此廣闊和自然條件區別很大的地域內,不會是完全相同的。一些適于農業生產的黃土河谷地帶,農業生產的比重自然會占得大些;在一些林木茂盛、水草豐美的地方,畜牧業和狩獵經濟的成份就占主導地位,甚至還有游牧經濟的形式存在。這些情況在墓葬中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反映。例如在一般常見的三件陶器中,一件放糧食、一件放肉、一件放水。再如,墓中多次發現在四個牛蹄骨和一條尾聲骨周圍放上四個狗爪子或一個狗頭。直觀地看,這是否意味著狗在忠實地守衛著畜群這樣一種情景呢?進一步想想,畜牧業和墓主人生前生活的關系又是多么密切呀!
在男性墓葬中通常隨葬銅刀、斧、戈、矛以及石、骨、銅質的箭頭、箭箙等物,而女性墓葬中則常見骨針、骨管(針管)以及骨、石紡輪等物。這種現象說明男女性別不同,隨葬的器物因而不同,又反映了當時男女之間存在著較為明確的社會分工,即婦女主要從事農業和家務勞動,男子的主要職責則是經營畜牧業、狩獵業和部落的保衛活動。
卡約文化因為有大量青銅器出土,雖然仍舊廣泛地使用石器,卻已進入青銅時代。根據放射性碳14測定,卡約文化距今約3000年左右,相當于我國中原的西周時期。
關鍵字: 文化遺址 民風民俗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