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蒙古族有趣的育兒習俗
蒙古民族極為重視對新生兒的哺育。據方志《青海》載:"嬰孩臨盆,即以兩頁輕軟溫暖之山羊羔滑皮包裹其腰部,以護臍帶。"因系草原,棉布較少,裹以皮或氈。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更古遠。明《夷俗記·生育》載:"產時即裹以皮或氈,越三日方洗。"
蒙古民族重視喂乳。青海的蒙古、藏族的"授乳時間,大概日哺三次。母乳缺乏時,多以牛羊乳和水以代之;即如產婦于稍事休養精神恢復后,離幕工作時,嬰兒亦多授以牛羊乳,迨及斷乳,即完全飲以牛乳,使其發育。漸次給與炒面、肉類以助長牙齒及消化能力。" 蒙古民族對包孩子很重視。自初生到會坐前都包著。包法是用大一點的一塊方布,向里折一角,把孩子的兩腿并攏,兩膝靠緊,兩臂向下伸直,用方布包緊,在腳膝、胸部用布條扎結。這種包法,專門糾正或防止小兒膝部向外彎曲的毛病,便于長大后練習騎馬
蒙古民族育嬰使用一種特殊的工具--搖籃。搖籃,古時稱"搖車"。據《蒙古秘史》第60節載"帖木真九歲,拙赤合撤兒七歲,合赤溫額勒赤五歲,帖木格斡惕赤金三歲,帖木倫還在搖車上。"《蒙古黃金史綱》載:"濟農的姐姐多古蘭公主,決定打發巴爾斯博羅特濟農回去,使鄂爾多斯庫伯古特的特穆爾太師等七人護送,途中絕糧,拾沙蔥以喂養搖車中的小兒,因此渾號′庫米勒′。"這里所稱的搖籃指的是一塊二尺多長的木板,下面有兩張弓形的木條使它易搖蕩,兩旁有孔,可以穿帶,把嬰兒拴在板上,搖撼催眠。正如《蒙古吉林風土記》所云:"令臥板上韋束其兩臂,倚氈廬壁間,啼則搖之,徒居則懸之駝裝之后。"彭大雅《黑韃事略》所記:"孩時束以板,絡之馬上,隨母出入"的那種板子,指的就是搖車。
近代蒙古民族用的搖籃與古代稍有區別,是用皮條或繩子吊在房梁上的嬰兒睡眠用的船形小床,稱為"臥魯格伊"。臥魯格伊是由七部分組成的:
①哈拉:搖籃前端的擋頭,是把柳條彎成弓狀,然后用紅布、藍布蒙好制成的。②厚布琪:前端有三個頭的皮繩,一頭系在搖籃末端的橫檔上,在上面蒙上紗或巾,皮繩上還系七個結,以示由北斗七星護佑著嬰兒;③阿日拉:搖籃的欄木。④塔突爾:襁褓上的捆帶。⑤高格超:帶鐵環的繩扣。⑥伊魯:用柳條彎成的連接阿日拉的月牙型轱轆。⑦浩老寶蘇:搖籃兩頭的橫檔。
搖籃是用開花結果的山丁子樹制成的,取其子孫繁衍、繁榮興旺之意。制做搖籃的一般是年紀較長、老伴健在、子女雙全、德高望重的人,以示對孩子的祝福。搖籃一般由姥姥家送,但如姥姥家沒孩子,則忌送搖籃。
有的地方在嬰兒出生后七天就開始放入搖籃。放入搖籃,要舉行搖床宴,有的地方稱為祭籃儀式,請親朋好友參加,并用黃油涂抹搖籃祝福。祝福女孩美麗聰慧,祝福男孩勇敢頑強。一般在搖籃前邊的擋頭上為女孩掛上鏡子,為男孩掛上小蒙古刀。
蒙古民族有給男、女幼童扎耳朵眼的習俗。《清稗類鈔》云:"有疾,延喇嘛誦經,服藥不效,則穿耳一孔,貫以銀絲,墜珊瑚一粒,謂其易于養育也。"《新疆志略》也有同樣的記載。女孩穿三個耳朵眼,三個耳朵眼中間帶墜子,兩旁戴耳環,亦有裝飾之意。
蒙古民族忌諱外人用手模小孩的頭,認為不潔;小孩在五歲以前,一般不穿帶扣子的衣服,也忌諱大人邁過或跨過孩子的衣服。
關鍵字: 民風民俗 蒙古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