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
乾陵位于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陵,墓因山為陵,氣勢雄偉壯觀。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則天兩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
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臺階,其臺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臺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有華表1對,翼馬、駝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圣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陜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
乾陵這座合葬墓至今未被盜過。1966年至1971年,我國考古學家曾多次對此墓進行勘察,結論是其墓堅固異常,據勘查從墓道口到墓門長631米,寬3.9米,共39層,全用石條填砌,各層石條再用鐵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鐵汁,這些情況與文獻所載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確信此墓確實難以開掘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的合葬陵。因處于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
乾陵位于乾縣城北門外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建于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陵墓之一。陵園原有內、外兩重城墻。內城東西長1450米、南北長1582米,厚度為24米。四面各有一門(東為青龍門、西叫白虎門、南稱朱雀門、北是玄武門),現在各門附近的村莊仍以門名稱之。
乾陵的地面設施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這些石刻大都 集中在朱雀門外。據《金石萃編》記載:宋金時共有13段 題字,但多被風雨剝蝕,唯金代太宗天會十三年(公元1135年)用女真文字刻寫、旁有漢字翻譯的“即君行記保存較為完整。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而此碑保存的女真文字便成為研究我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極其珍貴的資料。
兩通石碑北邊,原有61番酋石像。現存60尊,是武側天為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下令雕刻的。石像身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國名,官職及姓名。明代劉伯溫作詩道:“番王儼待立層層,天馬排空勢欲騰。郭沫若也曾詠詩曰:“巋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就是對石刻雄姿的描寫。
乾陵形制雄偉,建筑也很牢固,據《新唐書middot;嚴善思傳》載:“乾陵玄、石門,冶金固隙非常堅固。據勘查,墓道長63.1米,寬3.9米,全用石條填砌。從墓道口到墓門共39層石條,每層間都有鐵栓固定,井用白鐵水灌注。這些情況與文獻記載吻合。
乾陵不僅外現宏偉,修建堅固,內藏也十分豐富。李治生前酷 愛書法,廣為搜集,臨終遺囑把他所收藏的書字埋在墓內,李治和 武則天均處于盛唐時期,且據勘查,乾陵雖經1000多年,卻未被盜 過。由上可以想見,乾陵內部的文物一定十分豐富,極其珍貴。
乾陵的范圍很廣,除山陵外,還包括縣城東北一帶17座陪葬 墓在內,這些陪葬墓有太子、公主和大臣的墳墓。這些墓的封土堆 基本保存完好,個別墓前陳列著一些石刻。
乾陵是盛唐歷史文物的集中代表。解放后黨和政府曾多次撥 款重修,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重點發掘了乾陵的一些陪葬墓,出土大批文物,供中外游客參觀、游覽。
關鍵字: 乾陵 合葬墓 國務院 旅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