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山
陜南平利縣城西15公里處有座海拔988米的女媧山,古稱中皇山,異峰獨秀,因后有女媧宮而得名女媧山。山上建有女媧廟,氣勢宏偉,殿宇紛繁。
商代,平利為大巴山區族落良國的封地;周初,良隨周武王伐紂滅商,故得襲封舊土,建都上良,平利仍屬良國統治。五代蜀杜光庭《錄異記》是最早記載女媧廟在平利的史料。房州即今毗鄰平利的湖北房縣,西晉時平利屬房州管轄,“上庸界即現平利,故女媧廟在平利的歷史由來久遠。
唐李冗《獨異記》中“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于煙即合的記載與當地百姓“滾磨為婚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女媧山東北方向不遠處,現有一條山溝名叫“磨溝,此溝因伏羲女媧兄妹“滾磨成婚的傳說而得名至今。
《淮南子middot;天文訓》一文中“天柱折、地維絕hellip;hellip;女媧斬鰲足撐天傾的所謂“天柱折斷后,天空就會坍塌下來,女媧于是“斬鰲足撐天傾,用“柱子將蒼天撐住。后來,女媧在南山采五色石煉之再“修天補洞,并用金釘加固,今天才有了天空的五彩流云和夜空繁星閃爍的天象。在安康東南距平利五六十公里的地方,有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天柱山,據傳此山乃鰲足演化而來。
女媧煉石補天的所在地也在如今的女媧山。女媧山地處秦嶺南端、大巴山北麓,位于陜、鄂、渝三省、市交界處,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歷為兵家必取之地。從女媧阻止炎黃之戰的地理位置上看,黃帝居于渭北黃龍,炎帝居于鄂西神龍架,女媧所在二者間的位置正是平利女媧山。
女媧廟所在山峰向南500米有座山叫“偏頭山。據當地百姓講,當時女媧在煉石之成后,奮力舉石補天,第一腳踏力過猛,將此山踏歪偏向山南一側,故得名“偏頭山,相傳山上曾留下女媧的腳印。此山現為女媧山鄉七里村村民承包的責任林山,傳說中的腳印已被墾荒植樹。女媧第二腳踏向中皇山,將該山山頭西側夷為平地,后在平地上建起現在的女媧廟,中皇山因廟而又得名為女媧山。
關鍵字: 中皇山 女媧山 女媧廟 平利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