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灣革命舊址
位于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南泥灣是中國共產黨軍墾事業的發祥地,是南泥灣精神的誕生地。百年前,這里人煙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產和經濟都十分繁榮。到了清明中期,清統治者挑起回漢民族糾紛,互相殘殺,使這里變成野草叢生、荊棘遍野、人跡稀少、野獸出沒的荒涼之地。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蔣介石國民黨軍隊向共產黨、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掃蕩,并調集幾十萬軍隊包圍陜甘寧邊區,實行嚴密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叫囂著要“餓死八路軍,困死八路軍。
當時,邊區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僅有140萬群眾,要擔負起幾萬干部、戰士和學生的吃穿用,實在是一件難事。正如毛澤東說的那樣“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hellip;hellip;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在這嚴峻的歷史關頭,1939年2月黨中央、毛澤東及時地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動員廣大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1940年,朱德總司令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開展大生產運動的指示精神親赴南泥灣踏勘調查,決定在此屯墾自給。
1941年春,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長兼政委王震的率領下,奉命開進南泥灣,披荊斬棘,開荒種地,風餐露宿,戰勝重重困難,創造物質財富。1942年,生產自給率達到61.55%;1943年,生產自給率達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開荒種地26.1萬畝,收獲糧食3.7萬石,養豬5624頭,上繳公糧1萬石,達到了“耕一余一。廣大官兵硬是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彎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鴨遍池塘。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1943年2月,西北局高干會議上,毛澤東親自為該旅4位領導干部題詞,給王震題詞“有創造精神,并嘉獎了三五九旅全體將士,命名為“發展經濟先鋒。同年3月,延安文藝界勞軍團和魯藝秧歌隊80多人赴南泥灣勞軍,蕭三、艾青、田方等致慰問詞。賀敬之作詞,馬可譜曲的歌舞《挑花藍》唱道:“陜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開滿(呀)山;學習那南泥灣,處處是江南,又戰斗來又生產,三五九旅是模范,從此膾炙人口的名歌南泥灣誕生,后經著名歌唱家郭蘭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戶曉,都知道陜北還有個好江南南泥灣。南泥灣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內核,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戰勝困難,奪取勝利。改革開放以來,南泥灣得到更好的開發和建設,特別加強了自然生態的保護和建設。
1989年9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南泥灣,看到新建設的油礦,望著汩汩流出的原油,他高興地說:“看來這油比大慶的油還清呀!“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現在南泥灣已建成以革命紀念地為主,集參觀、旅游、經濟綜合開發為一體的多功能的經濟、文化重鎮。其旖旎的田園風光,迷離多彩的森林景觀,純樸深厚的文化習俗,激勵人心的革命遺址,互相映襯,觀之令人心曠神怡,激情滿懷。南泥灣位于西安黃帝陵延安南泥灣黃河壺口瀑布西安旅游環線上。是延安旅游名勝景點之一,也是現代都市人度假休閑,陶治情操的絕好去處。南泥灣的主要景點有:毛澤東視察南泥灣舊居、三五九旅旅部舊址、七一八團烈士紀念碑、七一九團烈士紀念碑、中央管理局干部休養所舊址、南泥灣墾區政府舊址、八路軍炮兵學校舊址、九龍泉和南泥灣大生產展覽室等。1992年4月被陜西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 八路軍 南泥灣 發展經濟 大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