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
潼關位于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之地,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關隘之一。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 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里形勢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萬古用一夫的詩句。
潼關的歷史,源遠流長。據《唐書》載“古為桃林塞.《左傳》也有“晉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的記載。那時桃林的范圍,包括今潼關以東到河南靈寶縣西境。戰國時,函谷關(今靈寶縣坡頭鄉王垛村一帶、東臨弘農澗)就成為秦的東大問。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在潼關大戰,潼關之名,始見于史。
潼關關城始設于漢,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楊家莊附近。隋大業七年(公元611 年),移關城于今楊家莊南城北村一帶,與漢代關城南北夾峙,形成兩座關城, 形勢更加險要。唐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潼關又從塬上北遷到源下,沿河辟路,也就是現在的潼關。
歷代各朝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都在這里駐屯重兵,設關把守。 現在的潼關,經宋、明以來多次修茸,保存尚好。西門有明代建筑的門樓,俗稱“樵樓,宏偉壯觀。
關鍵字: 關中平原 楊家莊 靈寶縣 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