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負盛名的土特產
洛源豆腐干
洛源豆腐干
位于秦嶺南麓腹地的洛河源頭陜西省商洛市洛源鎮,出產的馳名古今的土特產品——洛源豆腐干。早在數百年前的明清時代就負有盛名,曾被清皇御為御膳貢品,并隨當年商賈走各地。紅軍在洛南時,洛源人民曾用豆腐干支援紅軍作戰。
洛源豆腐干略呈茶褐色,一律一寸見方,雙筷薄厚,以青肯藤穿連,五十塊一串。食用時只需用刀切成薄片,點幾滴醬醋即可下箸就酒。其特點是:香爽油咸,柔勁適口,若拌以蒜泥、芥末、蔥段、麻油等佐料,美味異常。
板栗的祖師地在柞水七坪的栗園塘,此地原屬鎮安,故而掛名鎮安大板栗,久負盛名。清《陜西通志》載:“鎮安大板栗出沙坪、租子川(沙坪即柞水下梁。租子川即柞水西川),秦為貢品”。栗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被譽為“鐵桿莊稼”、“木本糧食”、“賢孝上品”。
柞水大紅栗
板栗的祖師地在柞水七坪的栗園塘,此地原屬鎮安,故而掛名鎮安大板栗,久負盛名。清《陜西通志》載:“鎮安大板栗出沙坪、租子川(沙坪即柞水下梁。租子川即柞水西川),秦為貢品”。栗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被譽為“鐵桿莊稼”、“木本糧食”、“賢孝上品”。柞水盛產板栗。柞水板栗原名柞水大紅栗,為中國栗北方品種中優良品種之一,以個大色潤,甜脆適口,果粒飽滿,營養豐富,品質獨特著稱。
柞水大紅栗
板栗的祖師地在柞水七坪的栗園塘,此地原屬鎮安,故而掛名鎮安大板栗,久負盛名。清《陜西通志》載:“鎮安大板栗出沙坪、租子川(沙坪即柞水下梁。租子川即柞水西川),秦為貢品”。栗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被譽為“鐵桿莊稼”、“木本糧食”、“賢孝上品”。柞水板栗含淀粉65—70%,葡萄糖19%,含19種微量無素,具有較高的營養保健價值,是栗中極品。
柞水板栗生食、熟食均可。歷來為人們所喜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板栗除生、熟食外還可作為主要原料加工成板栗汁、板栗粉、栗子羹、栗子蜜餞、板栗罐頭、,栗子巧克力等風味食品,還可做成各種糕點的餡料。
栗子作為“賢孝上品”來原于《禮記》記載,“子事父母,婦事舅姑,棗栗飴蜜,以甘之”。意思是說:子女孝敬父母,媳婦孝敬舅姑等主親,把栗子和棗作為最佳的食品。
栗子的藥用價值,《木草綱目》記載“栗,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饑”。《名品別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有人患腳弱癥,經栗樹下食數升,便能起行。宋朝蘇東坡弟子有詩云:“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由于板栗含有大量易吸收的可溶性糖,是老弱嬰幼的滋補佳品,也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饋贈禮品。始于元代的“糖炒栗子”被人們稱為灌香糖。至今,京津一帶尚傳誦著詠糖炒栗子的佳句“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寒火三更夜燈半,門前高喊灌香糖”。據記載,清代慈禧為了延年益壽,經常食用栗子面窩頭。《紅樓夢》里的賈府常年備有栗子,花襲人賈妃連宮里賜出的糖蒸酥都不理會,而說“多謝費心,我只想風干栗子”,而讓賈寶玉給他剝栗子吃。
柞水板栗的食用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縣境內男女青年新婚之日,有一個老傳統,即老人們在新娘的被角縫里塞進幾顆大栗子,因為栗子與“立子”諧音的緣故而取衍宗,喜慶之意。在洞房花燭夜,新郎、新娘取出栗子甜甜蜜蜜地吃,以求吉利,盼生貴子。每當外地客人來到柞水縣,豁達好客、純樸善良的柞水人,熱情招待一定會有栗子燉雞,清香四溢的栗蘑炒雞絲,是柞水特有菜肴,讓客人品嘗,這是柞水的傳統名菜,也是取“栗”和“雞”的諧音,圖個吉利,貴客到來,一頓栗子為主的宴席讓客人回味無窮,有“五香栗子”、“栗子羹”、“栗子燒肉”、“栗子甲魚”、“炒三泥”、“蜜三果”、“栗子雞”等特色菜讓客人不僅能一飽口福,更能從中體會到柞水古樸的鄉風和柞水人淳美的情懷。
“大紅袍”板栗的主產地以柞水下梁、西川、營盤的產品最著名。其特點是粒大,一般栗重20克左右,是紫紅色而有光澤,外型美觀。清代一直是貢品,據傳慈禧太后第一次見到這種又大又圓,紅的發亮的板栗時,愛不釋手,并指著押運的官員笑著說:“栗子比你的大紅袍還亮”。于是“大紅袍”板栗就因此而得名,一直沿襲至今。
商洛市地方特產:丹鳳核桃
丹鳳縣是核桃老產區,是五十年代毛澤東主席“陜西商洛專區每戶種一升核桃”光輝批示的發祥地,栽培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品質優良,核桃產品倍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丹鳳核桃
1997年以來,丹鳳縣將核桃作為優勢產業開發以及實施退耕還林、產業結構調整、國家科技扶貧項目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大好機遇,把發展核桃產業作為振興縣域經濟和群眾脫貧致富的一項主導產業來抓,提出到2010年在312國道沿線興建良種核桃園10萬畝,核桃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正逐步走上了規模化、正規化、良種化的產業發展軌道。
全縣核桃栽培面積己達26.5萬畝、445.5萬株,先后建成2公里以上的核桃路18條,5公里以上核桃路10條,20公里以上核桃路5條,30公里以上的核桃路2條,累計發展專業大戶4150戶。大面積引進遼核系列、中林系列、元豐、香玲、魯光等國、省優良品種16個,通過栽植建園,新建良種采穗圃和苗圃,高接改良等措施,使我縣的核桃良種栽植從無到有,現面積己達6.24萬畝,采穗圃250畝,良種苗圃45畝,年可繁育良種苗木50余萬株,新建庫容100m3、可貯種穗40萬根的冷藏庫一座,核桃產量、品質有了大幅度提高,年產量達到260萬公斤,產值1560萬元,在全縣多種經營收入中名列前茅。
寺坡橡子涼粉
在商州、洛南的一些高檔飯店里,有一道商洛風味小吃橡子涼粉很受人們的青睞。聰明的寺坡高塬村農民利用當地特有的橡樹資源,制作銷售橡子涼粉,走上了一條致富路。
寺坡橡子涼粉
在洛南縣,寺坡的橡子涼粉歷史悠久。寺坡鄉南山盛產橡樹,人們把成熟的橡子打回來,去外殼,晾曬干,然后打成淀粉,再用淀粉做涼粉,每公斤橡子可以做2公斤涼粉。橡子涼粉制作工藝較復雜,尤其是對水的要求十分嚴格,寺坡群眾多用本地南山里流出的無污染的泉水,涼粉吃起來爽滑、筋道,十分可口。
關鍵字: 丹鳳縣 商洛市 土特產 采穗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