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習俗家家戶戶放水燈星星點點爍河中
放河燈
七月十五主要習俗為家家戶戶放水燈(也叫河燈或荷花燈),僧、道、俗皆有其傳統。一般做成荷花瓣形,點上蠟燭,飄浮在河水之上,以普度孤魂,這也是“中元節”的由來。“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張燈在水里。無數盞河燈放在緩緩流動的河水中,星星點點,閃閃爍爍,給盂蘭盆節留下了無盡的情思。
中元鬼節的活動習俗,人們最熟悉的莫過于放河燈、招魂祭祖、做法事道場三項了。
這里的招魂不同于人剛死的招魂,后者是人死之后,為了使其魂魄歸于尸體和墓穴,不至于游離在外成為孤魂野鬼而進行的儀式。前者的招魂則更加世俗化和具有親切感,是對死去親人的深情呼喚。祭祖一般在招魂后開始,各地的習俗都不一樣,但大部分都有設祭祀酒菜、點香燃燭、燒紙錢等儀式,在祭祀完畢,全家人方可食用祭祀用過的酒菜。
做法事道場,佛家就是“盂蘭盆會”,這場超度勝會是佛家普渡眾生思想的具體展現,往往辦得極為隆重,高僧云集,場面浩大。還往往在期間請戲班上演有關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戲,比如《鐘馗嫁妹》、《白蛇傳》等,頗得農村群眾的喜愛。
中元節的其他習俗,還有跳鐘馗、發平安米等,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活動。
燒包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放焰口
七月十五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后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普渡拜拜
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開始準備黃昏的大拜拜。祭壇上各種牲禮及水果擺上幾百盤,殺豬幾十條甚或百多條,米谷整卡車,魚山、內山聳立著,極盡鋪張能事,與“做醮”相同。另請和尚或道士登壇作法誦經,引渡孤魂野鬼,回歸天地,有時也上演鐘旭道捉鬼等民間戲曲。 孟蘭盆法會: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謂的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的法會中,和尚誦經,盆羅百味,供養僧眾,功德無量。
搶孤
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余的臺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涌而上搶奪,延襲舊制,架高近四層樓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盞食物和純金牌。參加的隊伍以每五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下令,選手便奮不顧身望往上攀爬。由于有游戲規則所以沒有混亂的場面,是一項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搶孤由來:因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為了怕它們流連忘返,所以有人發明此活動。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嚇得逃開。
關鍵字: 上元節 傳統 荷花 鬼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