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鎮遠
鎮遠縣位于貴州東部,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地圖上看,東鄰的湖南湘西中部有一凸出部分,恰像一個楔子,插入貴州東部凹處。鎮遠縣就處在這個凸凹結合部上。不知哪朝哪代哪位先生稱鎮遠為“湘黔門戶,確是慧眼獨具。
全縣東西長85公里,南北寬60公里,東部狹長而西部較寬,略呈三角狀,總幅員面積為1878平方公里(合285萬畝),東面與湖南新晃接壤;東北部與本省玉屏縣相連;西鄰旋秉;南界劍河、三穗;北連岑鞏、石阡。地形為南北高中間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屬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
鎮遠是全國油桐主要產區之一,歷史上稱鎮遠為“油桐之鄉。瓜果主要有西瓜、甜瓜、柑桔、六月桃(又稱接桃)、姜黃李、大板栗等,果碩質優,深受歡迎。
據史書記載,鎮遠古稱“豎眼大田溪洞,屬“鬼方。從夏到商,世居著荊、梁二州的西南,泛稱“荊蠻。
追本溯源,古代的鎮遠,地處歷史上“五溪蠻和“百越人聚居的結合部。宋紹定元年(公元1226年),賜名鎮遠州,“鎮遠這一名稱從此沿用至今。
鎮遠自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設縣至今,已有2200年的歷史。在2000多年的悠悠歷史長河中,這里的漢、苗、侗等各族人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在保持各自傳統特色的同時,不論是在經濟、文化或風情、習俗等方面,都閃射出相互融合、取長補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共同進步的祥瑞之光,譜寫了一曲曲民族團結和睦的贊歌,共同締造了鎮遠這莊素有“滇楚鎖鑰、“湘黔咽喉、“黔東重鎮、“苗鄉古城之稱的多民族傳統文化并存的“迷宮。1986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鎮遠被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這里群山聳翠,諸水流青。古老而美麗的舞陽河像“太極圖旋繞在府衛兩城中間,兩座大石拱橋像兩條紐帶橫架河上,連結兩城。鎮遠自古為由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陸要沖,也是京城與西南邊陲以及安南、緬甸、暹羅、印度等國禮物獻贈和信使往還的捷徑和必經之地,有“南方絲綢之路要津之美稱。明太祖朱元璋興師入黔,貴州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靄翠,派人獻牛羊、糧米、氈等物,迎王師于鎮遠。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理學家王陽明由貴州書院奉詔調任江西廬陵,赴任時取道鎮遠,買舟由舞陽河下沅水出洞庭。清代緬甸大使直也托紀卸任回國時也是途經鎮遠。據說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少年時隨師傳經布道,曾到過鎮遠青龍洞,留下深刻印象。50年代初,在一次國際會議期間,他曾向周恩來總理詢問過青龍洞。周總理回答他說,青龍洞是個有佛殿樓閣的古建筑群,在我國貴州鎮遠縣城郊,現保存基本完好。70年代初,“戰備路湘黔鐵路工程即將上馬,設計方案上報國務院,周總理在審定方案時,曾提出經由線路必須經過鎮遠。這里既是黔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要沖,也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明弘治初年,鎮遠太守周瑛有“欲通云貴,先守鎮遠之說。《苗疆聞見錄》上也有“欲據滇楚,必占鎮遠的論述在我國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吳敬梓不惜以三個回目的篇章,較翔實生動地描寫了湯總兵與苗族首領別莊燕在鎮遠的攻進退和當時當地的風土民情。叱咤風云、虎門揚威的晚清愛國名將林則徐,曾三次路經鎮遠,他在《鎮遠道中》一詩里對這里雄奇的山川和險要的地勢發出了“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的驚嘆。
民初襄助蔡鍔“倒袁護國的名將李烈鈞,進駐鎮遠,軍旅之余,于青龍洞、蓮花亭等處題寫了“
關鍵字: 古城 油桐之鄉 貴州 鎮遠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