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看的上海小吃攻略
都說一個地方的小吃最能傳遞出當地的市井人情。逛世博的間歇,在上海的弄堂街巷里走一走,品一品地道的上海小吃,絕對給您的世博之行大大加分。上海小吃吸收了各地風味小吃特別是江浙小吃的精華,兼具南北風味。想吃個地道的口味,下面幾個地方一定要去。
什么是真正的上海本地小吃?這還真是個讓人犯難的問題啊!小籠包、生煎、鍋貼、雞粥、湯圓、春卷,這些上海人自己心里想得出,可以冠名為“本地小吃”的食物無一不是異鄉出身。但我可以保證,除了名字,大部分食物都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味道……在上海,你也可以在大酒店、高級飯店的餐牌上找到本地小吃的身影,但那種味道多半不“正宗”,因為它們沒有日常積攢的生活氣。云南南路美食街集合了一批上海傳統經營小吃的飲食店,個個都是圈內翹楚。
琳瑯滿目的上海小吃
小籠饅頭
在北方的食物體系中,饅頭自然是無餡蒸食的,包子才有餡!可上海人卻把小籠包稱為“小籠饅頭”,與北方的“饅頭”千差萬別。講究的“小籠饅頭”以精白面粉發酵為皮,選取豬腿精肉為餡,而最獨特的是要用老母雞燉湯,再和豬肉皮煮在一起,然后做成皮凍,拌入餡內。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竹、蝦仁和入肉餡。要吃到一客傳統、正宗的小籠,豫園的南翔饅頭店是一個選擇,也有食客直奔“小籠饅頭”的發祥地、位于上海嘉定的南翔古漪園。
鍋貼
鍋貼不是煎餃!兩者的關系有些像娛樂圈的大小s,同宗但真是各自發展。追根溯源,鍋貼可算餃子的堂弟,但鍋貼堅持生胚下鍋,不光用油,還要用水,洗桑拿一般“蒸騰”幾個來回才成為熟物,所以鍋貼吃到嘴里皮子有股僵感。此外,鍋貼的肉餡不像煎餃是完整的一團肉,更像是肉糜與肉皮凍化成的湯汁的混合。在上海,要吃到口味正宗的鍋貼一定得拜訪那些藏匿于街角、弄堂口的點心鋪。
小餛飩
就像是一種完美的搭配,豆漿與油條,鍋貼或生煎與小餛飩也是渾然天成的上海本地小吃搭配,一干一濕,一硬一軟。小餛飩不是迷你版的餛飩,它更像是獨立存在的一種面食。有幸觀摩點心店師父“包”小餛飩,你都要懷疑他是不是在敷衍你,筷子往肉糜堆里輕輕一蘸就指向手心里,那張早以準備好的皮子,一個涂抹,一個重捏,就好了。端上來輕飄飄的一碗,配上紫菜、蔥花、蛋皮和鮮辣粉(胡椒粉)就一碗上海人歡喜的“縐紗小餛飩”,講究的湯底用的是骨頭湯。
糍飯糕
糍飯團不稀奇,熱糯米團嵌上熱油條,捏緊了吃!更華麗的是“糍飯糕”,大部分能提供上海早點四大金剛(豆漿、油條、大餅、糍飯)的人家,都能做出一塊色澤金黃的“糍飯糕”,冷糯米團壓制成糕,入油鍋狠炸即可。一塊地道的糍飯糕拿在手里就像一塊小磚,四邊香脆焦黃,中間則熱糯粘牙。現在,糍飯糕在上海大有卷土重來的意思,很多正餐廳的點心菜單里也能找到,但正宗的是用糯米,而不是冷飯炸制。
豫園
豫園是上海老城的心臟,上海人熱衷在豫園吃上一枚回味無窮又堅硬無比的五香豆,或等上半小時只為吃一籠熱氣騰騰的南翔小籠。作為上海最著名的旅游景點,豫園也匯集了上海各路小吃。不容錯過的是南翔小籠店,一樓外賣窗口需要排上半天隊,才能吃到一籠“古法烹制”的小籠包(上海人叫:小籠饅頭)。還有寧波湯團店,吃一客鮮肉湯團與豬油黑洋沙湯團雙拼,是上海人元宵節的保留節目。豫園里家家飯店、飲食鋪都有本地小吃,還有規模堪比超市的美食廣場,但口味也是千差萬別,唯有靠味蕾去檢驗哪些是讓你中意的味道,有些東西只是“擺賣相”(中看不中吃)。
王家沙的青團名聞上海灘
王家沙的青團名聞上海灘
沒錯,這家主打本地小吃的人家是在南京西路上的,和恒隆、中信泰富等高級寫字樓站成一排,也算是南京西路上的奇葩。別看王家沙現在是一副現代派的模樣,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因其經營的點心聞名上海,除了香鮮鹵多的蟹粉小籠,香甜可口的八寶飯,鮮嫩味美的蟹粉湯團都在業內享有盛譽、各種酥餅、糕團也值得一試,再有就是諸如餛飩、包子、兩面黃之類的點心了。因為地處鬧市,去吃前,你要做好圍桌等位的心理準備。
光明邨大酒家
不要被大酒家的名號嚇住,你看到它就知道了,還是一副主打本地小吃的模樣,算是上海淮海路上的“老字號”。老一輩上海人“中秋節買鮮肉月餅,清明節買青團,平日里買熟食”都會想到它。上世紀九十年代,“光明邨”還出讓了現在店面的一樓給麥當勞,后者開出了自己在上海的第一家連鎖店,樓下賣漢堡樓上賣大餅油條四大金剛,被媒體熱炒。現在麥當勞已經搬走。雞汁餛飩、蟹粉小籠都是“光明邨”的拿手好戲。
美新點心店
老牌上海點心店,裝修后店堂雖然已經擴展到兩層,但還是很小,高峰時需要自己去圍桌等位。賬臺開票后,沒有座位,就是想站著吃,服務員也不會搭理你。餐桌上,依然使用傳統的有桌號的晾衣木夾,是美新多年來的特色。美新最有名的是鮮肉湯團,個大、皮糯、肉餡多汁,熟悉的老吃客都會選擇鮮肉湯團與甜湯團半份對半份的雙拼,搭配一客四枚的春卷是絕配。需要提醒的是,他們家晚上6點就會關門。早市到10點,午市到14點。
關鍵字: 上海小吃 攻略 糍飯糕 鍋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