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王陵
藏王陵位于拉薩市東南,瓊結縣城對面的木惹山上,是公元七世紀至九世紀歷代吐蕃贊普的墓葬群,方圓達3公里,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載,該墓葬群應該有13座,但現明顯可見的僅3座,均以土石夯結而成。墓陵形制均為方形平頂,大小不一,排列無序,多數高達10米,經長期風雨剝蝕,酷似土丘。
相傳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及前后幾代贊普均葬于此。赤松德贊墓前置有石獅一對,高1米半,形象生動,刀法流暢。墓旁立有方柱形石碑一座,高3丈3,碑頂有石帽,帽周雕有花紋,碑身正面還刻有歌頌赤松德贊一生功德的古藏文,歷經千年風雨,仍清晰可辨。
根據藏文史書《賢哲盛典》、《西藏王統記》、《西藏王臣記》等記載,吐蕃王朝時期共有三十五代贊普(藏王)陵,即上二陵、六善陵、中八德陵、下五贊陵、吉祥作代陵、吉祥五德陵、底層一陵。這些贊普和后妃陵亦稱之為藏王墓。
現存最大的一組藏王墓區位于雅魯藏布江的南岸,宗山西南,雅隆河畔,現在的西藏自治區窮結縣境內木惹山上下。這里附近的地面開闊,氣候宜人,土地肥美,山川秀麗,自然條件很好。因此,在很久以前就是古代藏族的發祥之地,是創業藏王松贊干布的老家。自從定都拉薩之后,這里又成了吐蕃王朝的興基立業的基地,受到高度的重視。也許除了自然條件之外,松贊干布還有一些懷念家鄉故土之情吧,于是就把他的陵墓選擇在這里了,其后不少的藏王都葬在這里。
在木惹山上下,現在保存尚可辨認出的藏王陵墓共有九個,占地方圓達3公里。每個陵的形狀是一個方形的平頂壘石夯土高丘,還保存了中原地區早期封土“方上的形式。與《通典》中所記載的“其墓正方,壘石為之,狀若平頭屋的描寫相同。現存九個陵墓的形制大體相同。由于一千多年來長期受到自然風雨的侵蝕,有的陵墓已成了圓形平頂,大小不盡相同,排列也不規則。
這九座藏王陵墓,根據歷史文獻和墓志記載,目前能認作墓主人的有:
藏王陵:松贊干布陵
據墓志上記載,松贊干布陵位于欽普溝壑口,即現在正遙對窮結縣城,沖口當中平川上的大方丘,外形呈四方,與現狀一致。墓志上說,內分九格,主室為佛殿,中央立一仞長的珊瑚長明燈,四角殿堂儲珍寶。墓壁以方石砌成,其外筑厚土墻,墓門西向,墓外復以碎石,形成土丘,每邊寬百步,高六丈余。所描述的與現在情況相差不多。據傳說這一陵墓之下有宏大的地宮,內有松贊干布、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等的塑像和大量的鑲嵌有金銀、珠寶、瑪瑙等的日用器皿以及當時所用的盔甲、兵器等等。
在松贊干布陵頂正中原有祭祠一座,內有明樓二十余間,東南西北各有小殿一座,祠內供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祿東贊大臣和藏文創造人吞米桑布札等人的塑像。由于年代久遠,原有建筑已殘毀,近年來已將祠宇和內部塑像恢復,參觀朝拜的藏、漢各族人民絡繹不絕,對這位有功于藏族發展和藏、漢民族團結的藏王表示尊重。
藏王陵:赤德松贊陵
赤德松贊為吐蕃王朝后期的贊普,自公元793-815年,在位二十多年,死后歸葬于窮結縣的藏王陵區。根據1984年9月西藏文物管理委員會對此墓墓碑的清理發掘證實了這一墓的情況。從墓碑的碑文中,得知赤德松贊是藏王中的一位能干的人物。碑文說他:“深謀遠慮,命令嚴峻。國勢
關鍵字: 拉薩 藏王陵 長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