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后藏----黃昏時分匆匆一睹江孜古堡、白居寺
中午兩點多,到達浪卡子,我們停車吃飯。奇怪的是,到達羊卓雍錯時我感覺突然好了,一離開羊卓雍錯毛病就又犯了,以至于到達浪卡子時下車都困難。進到飯館聞到飯味兒,簡直是不能忍受。大家看我臉色太差,讓我先去車上休息,飯好后才叫我下去吃飯。
好在,又是川菜館,只要是川菜館就總有口感不錯的咸菜,我的飯也好解決了(在西藏時,特別是后來走進阿里后,我們常常感嘆:假如沒有四川人,西藏將會怎么樣?因為無論在哪個偏僻的地方,都有四川人開的餐館,供應著可口的飯菜)。
吃完飯,泊油路消失了,我們踏上了一條破爛的路,不時的遇到修路的,有些地方甚至崎嶇、狹窄。從浪卡子到江孜大約就是一百公里左右,從三點多一直走到傍晚八點。一路上史師傅很著急,他怕太晚了,白居寺無法參觀了。
八點鐘我們到達江孜。車直接駛到抗英遺址江孜堡下。
許多年前看過的那部叫《紅河谷》的影片中的許多鏡頭還記憶猶新,它講述的就是我們所站的這塊土地的故事----1904年,英國侵略軍占領崗巴宗,同時從亞東向北入侵江孜,在宗山受到江孜軍民的拼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宗山上筑起炮臺,用土炮、土槍、刀劍、梭鏢和弓箭與入侵之敵展開了英勇的血戰。1904年6月,英軍用大炮狂轟宗山炮臺,堡壘中的彈藥庫被英軍炮火擊中爆炸。江孜軍民在最后關頭,仍用石頭拼死抵抗了3天3夜,最后所有勇士跳崖殉國。
如今,100多年過去了,往事卻并不如煙,那座紀念碑時刻在向走近它的人們講述著那個悲壯的故事。
關于古堡,除了它悲壯的故事,還有個有趣的傳說。據說當初江孜人去到拉薩后,被布達拉宮的宏偉與莊嚴所折服,決定在當地也蓋一座這樣的宮殿。當時前往拉薩的工匠們無法得到布達拉宮的建造方法,于是就把布達拉宮的外形刻在蘿卜上,再快馬跑回江孜讓當地的能工巧匠按樣建造,可干燥的高原氣候很快就把蘿卜變得干扁,江孜工匠們就是按著干的蘿卜建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的宗山古堡。所以古堡也就被稱做“小布達拉宮”了(哈哈,這傳說估計是前藏人糟蹋后藏人的)。
只是由于時間的緣故,我們沒能上去參觀“小布達拉宮”。
趕到白居寺時,天已經開始發暗。據說由于它集薩迦、格魯、布敦等各派風格于一寺,每個教派在此寺內都擁有五六個“扎倉”(殿堂),因此,在西藏佛教史上有著特殊的影響和地位。且是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彰,是一座塔寺結合的典型的藏傳佛教寺院建筑。
可惜,我們只夠拍了幾張照片,就要關門了。因此,里面就根本沒看上,而那十萬佛塔,也只是拍了個外形,真是非常遺憾。
離開江孜時,天已經快黑了。出城時,兩條路難住了史師傅,只好停車等著問清楚了才走。呵呵,我們發現想問路真不容易啊,等許久才看到一輛馬車的影子。他們熱心地對史師傅說:拐過去,馬上就到日喀則了。結果是,平坦的泊油路上,我們的車緊趕慢趕走了兩、三個小時……
一路上,欣賞著暮色中的景致,我竟然感覺神清氣爽,難受的感覺不知什么時候煙消云散。晚上近十二點,我們到達日喀則。吃飯時,我竟然有了食欲,至此,我的高原反應就神奇地消失了......
到達浪卡子
途中經過卡惹拉冰川
途中的藏式民居,牛糞就是這樣曬干的,哈哈,真有技術。
難走的破路
這塊巖石好奇怪,就象一種動物
小布達拉宮----江孜古堡
江孜古堡背面
抗英紀念碑
白居寺
白居寺
白居寺
關鍵字: 布達拉宮 日喀則 浪卡子 白居寺 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