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可可西里
神秘的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夾在唐古拉山和昆侖山之間,以可可西里山脈為核心,是長江的主要源區之一。其西部與西藏自治區毗鄰,西北角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連,面積達83萬平方公里。可可西里無人區也是最后一塊原生態的自然地域,周圍毫無屏障,地勢高峻,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這里氣候寒冷,常年大風,最大風速可達每秒20米到28米,年平均氣溫在零下4℃以下,最冷溫度為零下40℃。由于氣壓偏低,氧氣稀薄只有低海拔地區的一半,沸點也只有80℃。這里氣候惡劣,卻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驢、白唇鹿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動物使這塊處女地愈發神秘誘人。
2005年9月20日,一支車隊從拉薩出發向可可西里核心地區進發,途經雙湖、普若崗日、多格仁錯、崗扎日、鯨魚湖、茫崖,最后抵達青海格爾木。這一路線穿越多種氣候帶,可見火山、溫泉、高原喀斯特、冰川凍土等多種地貌類型。車隊承載著科學家、新聞媒體與后勤保障人員共50多人,作為隊長的青藏高原所研究員丁林率領14人組成了穿越科考的骨干力量——科學家隊伍。他們來自中科院的八個不同專業學科:地質、冰川、湖泊、動物、植物、古生物、大氣物理和地球化學。這支平均年齡只有31歲的隊伍朝氣蓬勃,最大的43歲,最小的僅僅25歲。作為此行唯一隨隊的文字記者,我親歷了整個過程中一幕幕刻骨銘心的動人故事……??
第一站納木錯露營的第二晚,我和科考隊員住的是一個20多平方米的大帳篷。大風伴著隔夜突降的暴雨在凌晨加劇,雨水打透了帳篷接縫處的帆布和棉布兩層遮擋,刮進我嘴里。帳篷的透氣天窗也被大風裹著雨水乘虛而入。情況緊急,大家從睡袋中爬起來擋雨。一場忙亂過后,每個人的體力消耗都很大,高原反應令人頭痛得無法入睡,只能在睡袋里翻來覆去,等待天明。清早看看帆布帳篷,隔夜的雨水已經凍成了冰.
從納木錯到雙湖特別區一路泥濘,飽嘗了陷車之苦。在班戈縣城郊外的低洼地里,五輛車接連陷入泥潭。雙湖是科考隊進入可可西里的有人區里最后一個補給站。路上,油料補給車車體龐大、噸位重,面對路上的沼澤、水渠和顛簸不平的道路就更加吃力。黃昏,車隊進入海拔4800多米的羌塘高原。但是夜色大大增加了前進的困難,車隊時而在草原上的車轍中尋找道路,時而在已經修好路基的公路上躲避一個個大小不等的水坑。最嚴峻的考驗來自接近一個藏北小湖畢格錯時的一次陷車。當時要通過一段已經修好的路基,而路面被水淹沒了大約40多米,丁林隊長親自帶車對周圍進行探路后,決定從水中通過。但因為天黑,無法判斷道路走向,油罐車右半部分車輪掉到70多公分的路基下面,車體嚴重傾斜,隨時有翻覆的危險。
中石化的司機師傅毫不猶豫跳入水中搶險,高山協作隊員也進入水中幫助救援車牽拉鋼絲繩。車燈的光影籠罩著緊張的救車場面。志愿者兼攝影師陳志偉在水中探路時,一腳踏入深潭,上身衣服完全濕透。隊員李建國為挖車輪淤泥,累得大口喘氣。全體隊員齊心努力,油罐車一陣轟鳴后終于沖出水潭。隨后車隊一輛輛跟隨著通過水潭,為了防止車輛再次駛出路基,隊員們跳進刺骨的冰水中勇當標志桿。凌晨3點,經過近20個小時陷車救車的艱苦歷程,隊員終于安全抵達雙湖.
“十一”
當天,傳來一名司機將要被送下山的壞消息。9號車司機夜里劇咳不止,經診斷為肺水腫初期。肺水腫是急性高原病,如果不及時徹底治療,將危及患者生命。在經過緊急吸氧處置后,病人病情有所緩解,但營地海拔高,缺氧嚴重,醫療條件有限,必須離隊后撤治療。副隊長陳永紅于1日中午護送患病的司機劉勇返回雙湖治療觀察。核心科考地區氣溫低、缺氧嚴重,局部氣候變化無常,科考隊全體隊員的身體將受到更大的挑戰,一旦有人員出現肺水腫、腦水腫等急性惡性傷病,及時撤出會非常困難。送別的車開了,淚水難止。
古老石頭的秘密啟示
在龍尾錯那果果河岸上,丁林的車停下來。他從地上撿起一塊灰色的巖石,拿起地質錘敲敲,然后聞聞。“別看這灰色石頭不起眼,它是湖相沉積的侏羅紀含油氣灰巖,油氣就在這灰質氣孔里面。”我一聞,果然似有汽油的味道。這個地區可能有油氣資源,以后還要重點考穿越可可西里核心地帶科考紀實
神秘的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夾在唐古拉山和昆侖山之間,以可可西里山脈為核心,是長江的主要源區之一。其西部與西藏自治區毗鄰,西北角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連,面積達83萬平方公里。可可西里無人區也是最后一塊原生態的自然地域,周圍毫無屏障,地勢高峻,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這里氣候寒冷,常年大風,最大風速可達每秒20米到28米,年平均氣溫在零下4℃以下,最冷溫度為零下40℃。由于氣壓偏低,氧氣稀薄只有低海拔地區的一半,沸點也只有80℃。這里氣候惡劣,卻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驢、白唇鹿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動物使這塊處女地愈發神秘誘人。
2005年9月20日,一支車隊從拉薩出發向可可西里核心地區進發,途經雙湖、普若崗日、多格仁錯、崗扎日、鯨魚湖、茫崖,最后抵達青海格爾木。這一路線穿越多種氣候帶,可見火山、溫泉、高原喀斯特、冰川凍土等多種地貌類型。車隊承載著科學家、新聞媒體與后勤保障人員共50多人,作為隊長的青藏高原所研究員丁林率領14人組成了穿越科考的骨干力量——科學家隊伍。他們來自中科院的八個不同專業學科:地質、冰川、湖泊、動物、植物、古生物、大氣物理和地球化學。這支平均年齡只有31歲的隊伍朝氣蓬勃,最大的43歲,最小的僅僅25歲。作為此行唯一隨隊的文字記者,我親歷了整個過程中一幕幕刻骨銘心的動人故事……??
第一站納木錯露營的第二晚,我和科考隊員住的是一個20多平方米的大帳篷。大風伴著隔夜突降的暴雨在凌晨加劇,雨水打透了帳篷接縫處的帆布和棉布兩層遮擋,刮進我嘴里。帳篷的透氣天窗也被大風裹著雨水乘虛而入。情況緊急,大家從睡袋中爬起來擋雨。一場忙亂過后,每個人的體力消耗都很大,高原反應令人頭痛得無法入睡,只能在睡袋里翻來覆去,等待天明。清早看看帆布帳篷,隔夜的雨水已經凍成了冰晶。
從納木錯到雙湖特別區一路泥濘,飽嘗了陷車之苦。在班戈縣城郊外的低洼地里,五輛車接連陷入泥潭。雙湖是科考隊進入可可西里的有人區里最后一個補給站。路上,油料補給車車體龐大、噸位重,面對路上的沼澤、水渠和顛簸不平的道路就更加吃力。黃昏,車隊進入海拔4800多米的羌塘高原。但是夜色大大增加了前進的困難,車隊時而在草原上的車轍中尋找道路,時而在已經修好路基的公路上躲避一個個大小不等的水坑。最嚴峻的考驗來自接近一個藏北小湖畢格錯時的一次陷車。當時要通過一段已經修好的路基,而路面被水淹沒了大約40多米,丁林隊長親自帶車對周圍進行探路后,決定從水中通過。但因為天黑,無法判斷道路走向,油罐車右半部分車輪掉到70多公分的路基下面,車體嚴重傾斜,隨時有翻覆的危險。
中石化的司機師傅毫不猶豫跳入水中搶險,高山協作隊員也進入水中幫助救援車牽拉鋼絲繩。車燈的光影籠罩著緊張的救車場面。志愿者兼攝影師陳志偉在水中探路時,一腳踏入深潭,上身衣服完全濕透。隊員李建國為挖車輪淤泥,累得大口喘氣。全體隊員齊心努力,油罐車一陣轟鳴后終于沖出水潭。隨后車隊一輛輛跟隨著通過水潭,為了防止車輛再次駛出路基,隊員們跳進刺骨的冰水中勇當標志桿。凌晨3點,經過近20個小時陷車救車的艱苦歷程,隊員終于安全抵達雙湖。
“十一”
當天,傳來一名司機將要被送下山的壞消息。9號車司機夜里劇咳不止,經診斷為肺水腫初期。肺水腫是急性高原病,如果不及時徹底治療,將危及患者生命。在經過緊急吸氧處置后,病人病情有所緩解,但營地海拔高,缺氧嚴重,醫療條件有限,必須離隊后撤治療。副隊長陳永紅于1日中午護送患病的司機劉勇返回雙湖治療觀察。核心科考地區氣溫低、缺氧嚴重,局部氣候變化無常,科考隊全體隊員的身體將受到更大的挑戰,一旦有人員出現肺水腫、腦水腫等急性惡性傷病,及時撤出會非常困難。送別的車開了,淚水難止。
古老石頭的秘密啟示
在龍尾錯那果果河岸上,丁林的車停下來。他從地上撿起一塊灰色的巖石,拿起地質錘敲敲,然后聞聞。“別看這灰色石頭不起眼,它是湖相沉積的侏羅紀含油氣灰巖,油氣就在這灰質氣孔里面。”我一聞,果然似有汽油的味道。這個地區可能有油氣資源,以后還要重點考察.
西藏北部羌塘盆地是中國研究程度最低的中生代海相盆地,也是我國僅有的油氣開發處女地。在大地構造上,它位于全球油氣產量最高、儲量最豐富的特提斯構造帶東段。區域地質背景、沉積充填格架、盆地演化過程以及含油氣系統研勘礱鰨??呻中亞地區卡拉庫姆超大型富油氣盆地相媲美?br>
回到營地,隊員們把巖石標本逐個登記。丁林高興地拿著一塊石頭看了又看,擦了又擦:“今天戰果頗豐呀!這塊就是橄欖巖孢體。”一塊橢圓形黑色火山巖,中間有一個石窩,窩里是一片綠色的晶體。
丁林又推斷說:“中央山脈的形成是大陸陸內俯沖的結果。印度洋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相碰撞,引起青藏高原地質構造的強烈變化,逐漸形成中央山脈。這次要尋找的巖石樣本中就應當包含能夠證明這些變化的信
關鍵字: 可可西里 油罐車 納木錯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