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霍承嗣墓壁畫
霍承嗣墓于1963年春在昭通縣城西北后海子中寨發現。1965年冬拆遷至縣城原孔廟內,建室保護。從已有的實物資料看,晉代壁畫墓,在云南是首次出土;像這座具有確切紀年和地志的東晉壁畫墓室,國內亦屬少見。
該墓壁用石條鑲砌,平面呈正方形,頂為覆斗狀。墓石頂棚與四壁上繪制了豐富的彩色壁畫,并分別題有隸、楷、行三體的款識多處。四周的壁畫,又分上下兩層,中間有帶形圖案為界,下層圖畫內容,多反映現實;上層多屬神話。畫較古樸粗略,構圖、比例亦較差,當為一般民間藝人的作品。西壁的上方,主體為龍,龍前有一女,左手持草,傍題“玉女以草授龍,龍后有鳥、獸、樓閣,約與東壁對稱。
下繪人,又分為四排,第一排,武士執曲柄長刀13人;第二、三排,繪披氈、赤足、蝌頭人像27人,似為彝族先民打扮;第四排為騎馬武士,存4人。這一組圖畫,系由漢族、彝族組合而成,看來,霍家的“部曲(屬于是私人的武士或奴仆),既有漢族,又有彝族。《華陽國志middot;南中志》曾載,南中大姓,多出金帛聘“夷為家部曲,得多者弈世襲官。于是夷人貪貨物,以漸服屬于漢,成夷漢部曲。這里“貪貨的夷人,當是少數,較多的是為生活所逼而成部曲。彝漢同為部曲,這在民族融合上是進了一步。墓畫筆文獻,都一致證明了這一點。
整個壁畫,技巧雖然不高,但從反映的內容看,卻有多方面的價值。從繪畫上看,作者注意經營位置,墓主造型高大,而其他人物則有意縮小,主從關系鮮明;各種顏料的運用,且歷千余年而不退色,可見配料、著色上的水平。從軍事上看,“夷漢部曲的形象、鎧馬、戈矛、弓箭的配備,均為珍貴的資料;從墓中人物所顯示的等級、尊卑關系,以及各種神話宗教圖案的出現,可以窺見晉代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的若干側面。
關鍵字: 云南 孔廟 旅游景點 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