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幾道云南白族的美食
云南白族有141.45萬人(1996年統計),80%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比較發達,大理意有“文獻名邦”之稱,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唐朝的南沼、宋代的大理國曾在此建都,延續800多年,一度為云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理是若名的風景旅游區,撫媚明秀的洱海鑲嵌在點蒼山和雞足山之間,素有“銀蒼玉洱”之稱。氣候溫和,土地船沃,物產豐富。白族很善于脆制火腿、香腸、弓魚、豬肝炸、油雞嫩、螺蛔醬等品種眾多的食品。婦女們多會制作蜜餞、雕梅、蒼山雪婉甜拇的手藝。白族人民是一個好客的民族,每逢客至首先邀請上座,即奉獻烤茶、果品,再用八大碗、三酪水等精致豐盛的萊君款待客人。
白族食品
風花雪月的白族佳肴“五朵金花”的故鄉——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素以“風、花、雪、月”四景著稱。蒼山洱海,南詔古跡,佛教名山,絲綢古道……都是令人心馳神往的游覽勝地。作為歷史悠久的“文獻名邦”,大理還奉獻了風花雪月般的白族美食種種,甚有幾絕獨樹一幟。
首推“大理砂鍋魚”,選用祥云出產的好砂鍋,洱海中捕來的弓魚、黃殼魚、或鯉魚加豐富多采的配料燉制而成。上席時以菜葉鋪墊的大盤襯墊,鍋中沸滾,飄紅映綠,色彩絢麗,清香撲鼻。趁熱食用,魚肉滋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這道名菜的來歷,相傳于一則軼事:很久以前,大理城有一家飯店名叫“山海酒家”,生意十分興隆。店里有一個名叫張小三的窮堂相,每天把有錢人吃剩的菜,裝在砂鍋里帶回去煮給家人吃。一日,一富商在店中大宴賓客,剩下些海參、蹄筋、魷魚、火腿、冬菇、玉蘭片等菜,張小三將它們一攬包干,統統倒進砂鍋,帶回家中。正巧家人從洱海里捕到一條魚,他便把魚剖洗干凈放進砂鍋同剩菜一同煮,全家人吃后都覺得味道格外鮮美可口。張小三茅塞頓開,自辦了專賣砂鍋魚的飯店,結果賣出了名,砂鍋魚從此成為大理白族風味的佳肴。當然,現在你在昆明或大理品嘗到的砂鍋魚,其魚不僅從石缸或玻璃水池里活撈現制,而且琳瑯滿目的配料:嫩雞片、鮮肉片、火腿片、玉蘭片、腰片、肝片、海參、魷魚、蹄筋、各菇、豆腐。胡蘿卜、白菜心、蛋餃等等,都非殘羹冷炙,而是新鮮精制的,這樣,才確保了砂鍋魚的特質——鮮。由于砂鍋保溫好,上桌后鮮場翻滾,香氣彌漫,真把個三月街、繞山靈和熱烈氣氛帶上了筵席。
二推“彌渡卷蹄”。彌渡卷蹄像彌渡山歌一樣聞名三迤,成為白族人民的傳統美食,素以色鮮味美、食法多樣、易于貯存深受各族人民喜愛。它以新鮮豬腿為主料,胡椒粉、草果粉、八角粉、茴香粉、紅米、白酒、食鹽等為配料,先腌后煮,精制而成,可用綿紙嚴密包裹好,懸掛起來,隨吃隨取,一次吃不完,可將其余部分重新包好懸掛,十月余色味不變。彌渡卷蹄食法多樣,或蒸吃、或煮吃、或煮后涼吃,或單食,或配菜烹制,皆醇香可口,佐餐下酒均直。更令人悅目的是那胭脂紅的色彩,比之金錢時花,別有一番南疆濃情的意蘊,令人想到朵朵金花俏麗的小臉蛋,不禁贊嘆大理山美、水美、人美、情更美了。
關鍵字: 云南 美食餐飲 黃殼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