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流口水的岐山哨子面
“噌飯”是句地道的北京貧嘴,當它被移植到民風古樸的岐山時,就成為許多外來人必不可少的一項“功課”,當地人欣欣向往的一種“負擔”。
讓人流口水的岐山哨子面
從已然漆黑一片的周公廟里出來,隨著一小撮人--一小撮看上去心不在焉但實際上早已暗自計劃好了要去蹭飯的人--神不知鬼不覺地摸到北郭村一戶農家院子里,打算噌他個出其不意、噌他個措手不及。可是這家主人似乎身經百戰、早有防備,剛招呼著坐下了,熱茶就很快上來了;茶還沒一絲絲涼呢,一碟一碟的小菜已經擺滿桌子了;三杯兩盞白酒下肚,岐山一帶絕對唱主角的臊子面就出鍋了。一切都和原先設想的不同,自己反倒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正宗的岐山面都應當是這個樣子:小巧玲瓏的碗,碗里一大半是湯,湯里有一小半是面。碗里的面大嘴巴的人一口就可以吃掉;湯呢,原原本本地端走,又回到鍋里去了--傳統習慣上是這樣,現在都覺得不衛生,已經不這樣了,別害怕,想吃只管去吃。這樣子的吃法才叫“食文化”。一碗又一碗的,端上來撤下去,吃了十好幾碗也不覺得飽,為什么不扎扎實實的來上一大碗,好一碗吃個夠呢?窗戶邊上釘著顆釘子,釘子上掛著本留言簿,里面有來自四面八方以及國外食客的留言,都夸這家臊子面做的好。最簡單的只有一個字:好,歪歪扭扭的不是文盲就是剛學漢語的洋人留的;最羅嗦的一個做了一首贊美詩,而且是一首嚴格壓韻的古詩,并且非常的長。再就是相互攀比,看看誰吃的多,有人說吃了70碗,更有人聲稱吃了98碗,令人將信將疑。
關鍵字: 岐山 美食餐飲 臊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