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溜索
在怒江大峽谷,常常可以看到一根根繩索橫貫兩岸,人們憑借著它,跨過怒江天險,這就是“怒江天橋溜索。怒江峽谷壁陡崖懸,壑深萬丈,江水像一匹野馬奔騰于峽谷之中,交通歷來閉塞。居住在這里的傈僳、怒族人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干,用竹篾編成長長的篾繩,架設在怒江上空,然后用櫟木制成溜板,掛上溜索,把人送到對岸。而把又粗又長的篾繩架設在江面上通常采用兩種辦法:一是把溜索在江水轉彎處拉直,對岸的人接住中端;另一種是用黃麻搓成很長的細線拴在箭上用強弩射向對岸,把細索的一端拴向對岸,把細索的一端拴在溜索上,把溜索拉向對岸。
溜索不但可以過人,有的甚至可以過牛馬。溜索上發生最大的奇跡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遠征軍第五軍九十六師部隊從緬北戰場撤退,翻過高黎貢山后被滔滔怒江阻攔。當地傈僳、怒族人民連夜趕編篾溜,在怒江上架設了10余根溜索,讓六千多官兵順利通過怒江天險。后人感嘆地稱“一根篾溜渡過千軍萬馬。解放后,政府在怒江上架起了數十座水泥鋼索吊橋。在那些不便于架橋的地方,也變篾溜索為鋼溜索。
關鍵字: 國民黨 大峽谷 怒江 怒江溜索 高黎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