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桿節
傈僳族刀桿節,傈僳語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節”,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境內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傳統節日,節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
刀桿節這天,幾名健壯男子先表演“蹈火”儀式。他們赤裸雙腳,跳到燒紅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滾,表演各種絕技。第二天,他們把磨快的36把長刀,刀口向上分別用藤條橫綁在兩根20多米高的木桿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從快刀刃口攀上頂端,并在桿頂表演各種高難動作。如今,這頂驚險的傳統祭奠儀式,已演變為傈僳族好漢表演絕技的體育活動。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來到“刀桿節”會場,觀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動。“上刀山,下火海”包括點花、點刀、耍刀、迎花、設壇、祭刀桿、豎桿、祭龍、上刀、折刀、下火海等步驟,其間有一套嚴格的儀式。上刀山和下火海是儀式中最為驚心動魄的環節。
1、下火海
刀桿節前夕,熊熊烈火映紅天際,聲聲芒鑼在山谷回蕩。人們從四面八方涌向火堆,參加刀桿節的開幕式──“跳火海”。在陣陣鞭炮和鑼鼓聲中,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桿表演者)為眾人表演“跳火舞”。他們上身裸露,光著腳,模仿各種禽獸動作,在一堆一堆燒紅的木炭上,來回跳動,還不時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圓渾的火球在手中翻滾、搓揉。他們毫不畏懼地在火堆里跳來跳去,并將燒紅的鐵鏈在手上傳來傳去,表現出英勇無畏的精神。經過火的洗禮,意味著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種災難。
2、上刀山
次日上午舉行“上刀桿”的活動。會場中央,矗立著二根約20米長的粗大栗樹桿,木桿上綁有36把鋒利的長刀,每把刀相距尺許,刀刃全部朝上,銀光閃閃,形成一架高得讓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們敬畏擔憂之時,上刀桿必不可少的祭祀開始了,幾個穿著紅衣裳,頭戴紅包頭,光著腳的勇士,健步來到刀桿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將畫像前,然后雙手舉杯過頭,口中念念有詞,接著將酒一飲而盡。
在鞭炮和鑼鼓聲中,他們縱身躍起,輕盈敏捷地爬上刀桿,赤腳蹬在鋒利的刀刃上,雙手抓著刀梯,一步一步往上爬。他們上到桿頂后,依次進行開天門、掛紅、撒谷等表演。最先爬上頂端的人,還要作高難度倒立動作,燃放鞭炮。幾千名觀眾仰首觀望,不時爆發出陣陣喝彩聲。最后,“上刀桿”的人齊聚桿頂,以示勝利,又把一面面小紅旗擲向四方八面,祝愿傈僳兒女大吉大利。然后,他們又從容地腳踩鋒利的刀刃,一臺臺次第而下,待他們平安站立在草坪上時,一個個神情自若,皮肉無一損傷。
關鍵字: 云南省 傳統節日 傈僳族 刀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