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巴拉演化--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是由藏傳佛教中的“香巴拉”衍生而來的詞匯,出自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消失的地平線》小說中所描寫的一處神秘和諧的自然秘境。
“香巴拉”作為藏經傳說故事,在藏傳佛教的發展史上,一直是“凈土”的最高境界;“香格里拉”在現代詞匯中已成為“伊甸園、世外桃源、烏托邦”的代名詞,寄托了世人對和平、寧靜、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塊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理想王國。傳說中,香巴拉隱藏在青藏高原雪山深處的某個隱秘地方,整個王國被雙重雪山環抱,有八個成蓮花瓣狀的區域,中央聳立的內環雪山,被稱為卡拉巴王宮,宮內住著香巴拉王國的國王。那里有雪山、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礦及純凈的空氣,是美麗、明朗、安然、閑逸、知足、寧靜、和諧等一切人類美好理想的歸宿;那里沒有貧窮、沒有困苦、沒有疾病、沒有仇恨與死亡,只有花常開水常綠、莊稼總在等待收割、甜蜜的果子總掛在枝頭,因而成為了藏民族心中向往和追求的一片樂土,像謎一樣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信徒香客。有關香巴拉的傳說,在藏區廣為人知,已成為各類藝術的題材,如繪畫、唐卡、音樂、民間歌舞等,特別是經常在四處游走的說唱藝人常擺出香巴拉圖畫,興趣盎然地談說香巴拉游記。
在迪慶的藏語里,“香格里拉”意為“心中的日月”,代表著藏民向往的理想境界。“香格里拉”的“香”字藏語意義為“心”;“格”字作虛詞用,相當于漢語中的結構助詞“的”,主要功能表示人或事物之間的限制領屬關系;“里拉”是“日月”的意思。它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內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于斯、長于斯的中甸藏族先民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心態的真實再現,是與“日月同耀”的理想化追求的心態的一種現實表現。
中甸縣更名香格里拉縣后,使人們心目中“香格里拉”的傳奇在更廣更寬的范圍內進一步得以演繹。
“香格里拉”作為“香巴拉”的另一種形式存在,是人類一種更加美好的意境,充分展現出藏民族追求真、善、美的心靈境界和精神實質,把宗教與生活融為一體,把理想與現實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希爾頓對人間凈土香格里拉的描述完完全全是藏民族宣揚和向往的人間凈土香巴拉王國。
關鍵字: 希爾頓 藏傳佛教 詹姆斯 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