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房、裹尸、搶姑娘:愛尼人的獨特習俗
美麗的愛尼姑娘
愛尼人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自稱雅尼或阿卡,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州和思茅地區瀾滄縣以及泰國、老撾、緬甸和越南等國的北部半山區,是一個跨境而居的國際性民族群體。西雙版納的哈尼族主要分為吉威(平頭愛尼)、吉坐(尖頭愛尼)和吉表3個胞系,一般都住在山區半山區,地方偏僻,交通不便,沿襲著比較傳統的生活習俗。
公房
愛尼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每個村寨都有專供青年們聚會和談情說愛的“公房”。未婚男女夜晚可以到“公房”里去唱歌,跳舞、玩樂、相互傾訴愛意與戀情。
情人經過多方了解之后,就會秘密約定一個“偷姑娘”的時間。在他們倆約定的時間里,男青年在伙伴的幫助下,把自己所愛的姑娘“偷”到家里。在“偷姑娘”時,作為女方要故意做出哭哭喊喊的樣子,還要咬男青年的手,以表示自己是不愿意離開父母的,是被情人“偷”了去的。咬得越使勁,表示對自己父母越有感情,對情人的感情也越深。如果被“偷”的姑娘不哭不喊或者哭了眼淚也不流下來,那么則說明姑娘是個沒有感情的人。這正是有句俗詩里說的那樣:“落弟舉子笑是哭,出嫁新娘哭是笑”。
“偷姑娘”
“偷姑娘”一般是在月夜。女方父母都不是想搶下自己的女兒,而是趁機看看自己家的女婿長得健壯與否,是不是很有本事。再就是聽聽自己家的姑娘咬他的小男人使不使勁,從中知道出嫁的女兒是不是很傷心。
男青年將姑娘“偷”回到自己家中后,就請媒人帶著雞蛋、雞胸脯、糯米飯、酒等禮物到女方家里正式提親了。姑娘的父母照例故意把前來求婚的人大罵一番,邊罵邊哭,最終還是同意這門親事。
“偷姑娘”的婚俗一直沿襲至今,如今已成為當地一個旅游賣點,吸引游人無數。
愛尼古寨
走進“人神鬼”混居的山寨
在一個愛尼人的村寨外,我碰到了第一道關卡,確切地說是一道門。這道門是人替神或鬼設置的,不知道是為了阻擋人還是為了阻擋鬼。那是用各種草編的門,門上掛著刀、斧、劍和奇形怪狀的草人、圖案,有的像太陽,有的像一幅抽象的畫。總之這道門張牙舞爪,橫眉豎目。但我相信,它肯定具有保護寨子的平安和驅除鬼邪的作用,而神存在的地方一定有鬼,否則神就失去了神的威嚴。
如果說西方人更信奉科學的話,那么東方人更信奉神靈。在愛尼人這個古老的人群面前,我感受到了各種各樣的禁忌。譬如在梭巴老婦人的吊角樓上,仿佛這幢房子里隨處都可以冒犯神靈或沖撞了鬼魂似的,梭巴老婦人很小心地引導我繞過鬼魂,又繞過神靈,我的心充滿了敬畏與恐懼。愛尼人似乎知道神在哪兒,鬼又在什么地方。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聽梭巴老婦人唱歌,據說她有特異功能,能用兩種聲音同時唱歌,一種聲音是唱,另一種聲音是伴奏。這位老婦人用鮮紅的嘴巴唱歌,曲調憂傷,加上伴奏,可以說是美妙絕倫。據說包括北京的專家在內都來聽過她的歌,可至今也沒有人弄清楚她究竟是怎么發音的。就像神與鬼,它們是共生共滅的。
過了一會兒,她的兒子來了,他自稱會唱愛尼人的傳說,他便跟他的母親一起唱起來。愛尼人的歌謠十分復雜,有半音、裝飾音、混聲和自然合聲,我簡直聽得入了迷。天下起了雨,云南的雨總是很溫婉很纏綿,而加進了梭巴老婦人伴奏的歌,聽起來有點像日本的民謠,多與情歌和祭祀有關。據說日本人已經來尋根認祖了,最有力的證據就是這些民謠的曲調,簡直就是一脈相承。就在這時,鄰家忽然熱鬧起來,又唱又跳,一個男人被恭恭敬敬地迎進來。梭巴告訴我,那是在迎接阿舅。在愛尼人的觀念里,阿舅比爸爸大。原來,鄰家的女人正在“拜師娘”。
“拜師娘”是個隆重而莊嚴的禮儀,即為學做巫師而行的大禮。一般都是女性之間傳承,老巫師要把史詩一樣的咒語親口傳給徒弟,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神秘的。我想去親眼看看,可卻被阻擋在外。因為拜師時的重要道具是男女生殖器,這是不允許外人看見的。這又是個禁忌。而把生殖器當成圖騰的民族不止愛尼人,印度人就用巨大的陽具———濕婆琳伽來裝飾神圣的廟宇,就連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也寫過《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看來,愛尼人把生殖器也當神一樣地膜拜,它與人類的繁衍息息相關,自然也是神圣的了。而那個新師娘經過口口相傳成為巫師后,便有行使處方權的權力了,可以為人驅邪治病、禱告祈福。
在人神鬼混居的這個山寨里,也許我缺少感受神靈的能力,所以對于愛尼人來說,我就是個可憐人。所有的科學都可以得到詮釋,而靈魂卻不能。
愛尼族的喪葬習俗
報喪
報喪是愛尼族的一種子習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親戚朋友、本寨鄉親報喪,其方法宰殺一頭肥豬,將其肉改作若干條手指般大的肉條子,用竹簽穿好,分別送到親戚朋友家里,插在自己屋檐上,把死訊通報給鄉親們,愛尼話叫“西捏著”(意為:有死鬼在家)。當人們看到報喪肉條后,便會拿著砍刀,自動來到死者家里幫忙。
砍倌
愛尼人死后,棺木需現砍現做,當鄉親們提出著砍刀來到死家里,死者家要用酒肉招待,鄉親們飯飽酒足后,即由一長者帶領上山砍樹制作倌材。
上山先由長者動手砍3刀,然后現再指揮大家砍伐。當大樹放倒以后,又要宰殺一頭仔豬,先祭樹神出鬼沒,然后把仔豬肉分給非親非故的鄉親們烤吃,大家才開始劈制棺材,分公棺和母棺。公棺為蓋,母棺為底;公倌槽淺,母棺槽深。制作棺材,有的一天完成,有的則要兩三天,這和家庭經濟有關,富貴人家要求棺材精致,就費工費時;經濟困難,備辦不起酒席則只能粗糙簡易,一天完工。
當棺材抬回寨時,死者家屬要迎棺。屆時煮好少許糯米飯和雞蛋,盛在飯盒里,由死者親屬端著,帶上一幫童男女到寨邊迎接,并在棺木前面引道,抬至家中。
引棺
當棺材抬回寨子時,死者家屬要迎棺。屆時煮好少許糯米飯和雞蛋,盛在飯盒里,由死者親屬端著,帶上一幫童男童女到寨邊迎接,并在棺木前面引道,抬至家中。
c
裹尸,這是愛尼人祖先流傳下來的古老習俗,當人死后,即將尸體抬至木柱背靠而坐,用溫水沐浴,更衣仰臥,由直系親屬按年齡大小,依次用布給死者蓋臉,蓋臉布大小不一,一般是按年長或是輩分大小而異,年長者則大;年小者則小。給死者蓋完臉后,便開始裹尸,裹尸,裹尸布分為兩種:一種是黑布;一種是白布。成年人死后(指已婚),用黑布裹尸;死者是未婚,父母又健在,則用白布裹尸。裹尸布一般都比較長,有的長達三四米,先把頭腳兩端用布蓋蒙,將手置于胸前,用紅繩把手腳的兩個大拇指捆住,然后開始裹尸,并將眼睛、鼻子和嘴巴等部位剪一小孔,使眼、鼻、嘴露于外面,包裹停當則入殮。
由于愛尼人信仰“萬物有靈”,崇拜原始宗教,所以對人的死因十分重視,不是正常死亡的人,一般不準抬入墓地埋葬。如被雷打死的人、槍打死的、水淹死的、被野獸咬死的等等,都認為是有罪過的, 不能舉行葬禮,就地挖坑埋葬。如果是水淹死的,則捧水選葬地,就是用手捧一捧水,走到哪里,水漏至哪里,水漏完的地方,就是埋死人的地方。非正常死亡人的東西,不準帶回家,否則,災難就會帶到家里。
剖腹
愛尼人對孕婦的安葬,和傣族一樣,要剖腹取出嬰兒,分別葬于兩地。愛尼人選擇送葬的日子很嚴格,除了要選擇黃道吉日外,碰上打雷、刮大風,馬鹿、麂子和野雞進寨等,都不能送葬,即使尸體腐爛地,都不能出殯。
關鍵字: 哈尼族 泰國 瀾滄縣 緬甸 西雙版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