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洱游記
上海的梅雨季就要過去,與晴朗一同而來的將是桑拿天,我能悄然潛行至云南,可謂幸運。第二次踏上云南的土地,我走出昆明機場時也多了些自信,機場門口那些為旅行社拉客的人竟都不理會我,似乎我的身上已經有了昆明人的氣息。輕車熟路地來到火車站,卻發現昆明到大理10日內的車票全部售罄,汽車成了唯一的選擇。
上次來昆明幾乎走遍了市內全部有名的景點,只剩下一個筇竹寺未去,這回正好借著去大理之前的空去看一看。到筇竹寺從黃土坡坐車可直達,而我由于直接到了黑林鋪,則要爬大一段山才能到。路上有很多提水的男女老少,他們一則為了山上的水好吃些,二則為了鍛煉一下身體,難怪那么多白族的老人都八九十歲了,身體還是那么硬朗。
筇竹寺最大的價值在于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寶庫中的明珠”的五百羅漢泥塑,這是清光緒年間四川合川縣泥塑藝術大師黎廣修攜徒弟塑造的。這五百羅漢泥塑擺脫了佛教傳統泥塑“千佛一面”的呆板模式,把現實生活各個階層豐富的人物形象與佛教傳奇故事相結合,羅漢形象如同社會眾生,不同的性格,喜怒哀樂的神態,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泥塑采用中國傳統石黛、石藍、石綠、靛青等礦物、植物顏料彩畫,色澤淡雅而不褪色。
在筇竹寺內,一個老外和工作人員用漢語交談,老外竟然連“駝峰(camel hump)”這樣的詞都聽得懂,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真不知道人家的漢語是怎么學的。想想自己從小學英語到現在,還是半吊子,實在汗顏。
回到市區,慕名去老滇味吃晚餐,我不知道要先買票再點餐的規矩,在大廳內遛了兩圈竟無人理我,詫異之余徑直上了二樓。二樓幾乎沒人,但終于有服務員理我了。點餐的情形如同我第一次在西安吃羊肉泡饃一樣,完全是不知所云的對話。糊里糊涂地點了一盤炒餌絲,又加了三個帽。味道沒的說,好吃。
一天幾乎都在下雨,不大不小的就是不停,雨傘的使用在模棱兩可之間,有點無所適從。云南的雨季就是這樣,時雨時晴,就像女人的心思一樣善變,沒人說得清一會兒以后的天氣會怎樣。不過這樣的天氣也帶來一個好處,冷熱適度,絕不似國內其他地方的酷暑難當,所以我并不對連綿不絕的陰雨徹底厭惡。離大巴的發車還有四個小時,我躲在肯德基里寫文章消磨時光,等待的時間顯得有些漫長。
2008-7-2
一夜的臥鋪汽車超級難受,狹窄短促的鋪位讓我不得伸展,好不容易捱到天亮。下關的清晨在細雨中格外爽朗,洱海邊晨練的人們完全不受陰雨的影響。我在洱海邊徜徉往復,任微風拂面。該是城市中最繁忙的上班時間了,這里卻看不出一絲匆忙,一切都顯得平靜、有條不紊,我于是也漸漸慢下來,慢下來。
坐8路公交車到大理古城,一下車便是一片拉客的白族婦女,好不容易將其擺脫,在博愛路上隨便找了一家旅店住下。白族婦女們過度熱情讓我難以接受,但后來和白族人的接觸把這些許厭惡一掃而光,這些都是后話。
大理古城的出名在于它和南詔國、大理國之間的淵源關系,金庸的《天龍八部》更將這層關系涂上一層神秘而悲壯的色彩。現在古城的格局是在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確定的,與想象中的南詔、大理時空錯位,即使是明朝的那些建筑也多已蕩然無存,只有南北的部分城墻殘存了下來。人民路、護國路(洋人街)、復興路三條交叉的街道是古城最熱鬧的地方,各式的商店、飯館、酒吧,應有盡有。新的和舊的建筑一律都是很古舊的樣子,但我既無法聯想到異族的風情,也無法追思至遙遠的南詔。
現在還不是最旺的旅游季節,所以古城中的人流也遠未達到摩肩接踵的地步。我信步于古城中,幾乎走遍了每一條街巷。遠離熙攘的商業街區,破舊得幾乎要倒掉的房子依稀向我講述了古城歷史,蒼老的生命與現代的旅游業對接,保持還是改變?古城似乎還沒有做出最后的選擇。
關鍵字: 大理古城 洱海 筇竹寺 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