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風情錄(二
文/落雪霏霏
上接《西雙版納風情錄(一)》
植物園里的炮仗花一片橘紅色,開得很燦爛,不少游人在這里駐足留影。這里還有一片橡膠林,有工作人員現場給游客展示割膠。粗大的樹干被刮去了表皮,乳白色的液體就流了出來,滴進了下面的碗里。據說,產膠季節,每棵樹一天能收獲三碗乳膠,一斤能賣兩塊七,當地不少人就是靠橡膠樹發了財。
出了熱帶花卉植物園,沒走多遠,就到了藥用植物園。這個植物園剛完成,沒多少游人,也不收門票,但嶄新的售票廳已經建好。走進去,很多植物都叫不上名字,對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而言,只是看個希奇而已。里面環境不錯,尤其是有一大片草地上種植了不少油棕樹,高大粗壯,頗為壯觀。
穿過藥用植物園,就到了一條商業街,行人摩肩接踵,非常熱鬧。找了個人打聽一下,轉過一條街就到了民族風情園。一條巨大的橫幅上寫著“自2007年1月1日起本園免門票”。呵呵,省了30元門票呢,運氣不錯。風情園顯得有些冷清,人不多。一進門抬頭就是挺拔高聳的西雙版納解放紀念碑,記錄著解放軍進軍西雙版納的歷史。風情園里景點不多,這里有傣族、布朗族、基諾族和瑤族等四個民族的木樓,已經有些殘破不堪。還有個民族歌舞表演場,里面的凳子落滿了灰塵,怕是許久沒演出了。
中午就在住的賓館附近就餐,特意要了份酸筍煮魚,據說這是傣味的經典菜肴。感覺還不錯,尤其是湯非常好喝,我一連喝了三碗。酒足飯飽,有些困,就回賓館睡了一覺,醒來看表,已經是下午三點了。出了門,走著走著就到了瀾滄江邊。
瀾滄江是東南亞國家的母親河,在東南亞稱為湄公河,瀾滄江發源于青海高原的唐古拉山,經西雙版納勐臘縣流出境外。在西雙版納的流程為158公里。古時傣族稱“南蘭章”,意為“百萬大象繁衍的河流”。景洪市區附近有兩座瀾滄江大橋,一座叫允景洪大橋,另一座叫西雙版納大橋。走到西雙版納大橋上,瀾滄江盡收眼底,江水清澈,像一條彎曲的白色綢緞,配上兩側起伏的山巒和天上的朵朵白云,景色非常美。西雙版納大橋是一座斜拉索橋,宏偉壯觀。走到橋中心,坐在供行人休息的石凳上欣賞瀾滄江兩岸風光是非常愜意的事情。
瀾滄江靠近市區的一側的岸邊有片樹木茂盛的地方,這里叫金沙灘,有很多燒烤店,晚上非常熱鬧,是品嘗傣族燒烤的好去處。可惜現在才下午四點多,太陽還老高呢,總不能一直等到晚上吧?于是打了個的士到了曼聽公園。
曼聽公園是個值得一看的地方。進門就能看到周總理身著傣族服飾的塑像,背后有個民族歌舞表演場,晚上會有精彩的傣族風情歌舞表演,如果不打算去橄欖壩(勐罕鎮)傣族園的話,那就在這里欣賞吧。曼聽公園有個放生湖,坐在湖邊的草地上,湖光山色,綠草成蔭,樹木繁茂,熱帶風情盡收眼中。穿過一座裝飾得漂亮精致的小橋就到了西雙版納總佛寺。
西雙版納總佛寺是來版納不可不看的景點,面積不大,但金碧輝煌的小乘佛教寺廟和內地佛寺的建筑風格迥異,帶著顯著的東南亞風情。披著橘紅色僧衣的和尚隨處可見,忽然有到了泰國寺廟的感覺。其實,版納和東南亞都信奉小乘佛教,屬于南傳佛教,和我們中原地區的大乘佛教以及藏傳佛教是有區別的。當然,我們對這些教義不甚了解,只是從建筑式樣以及僧人穿著來區別。
出了曼聽公園往賓館走,路邊的傣味燒烤店不少,就隨便找了家路邊的坐了下來。到了版納不可不嘗傣族燒烤,一些品種是我們所不曾見過的,像炸青苔、炸牛皮,香茅草烤魚更是一絕!幾乎凡是能吃的東西都拿來烤,連西紅柿都被穿成一串在火上烤。夕陽西下,照得周圍一片紅彤彤的,坐在低矮的小圓桌旁,點上幾樣燒烤,喝點瀾滄江啤酒,的確是難得的人生享受。尤其推薦烤青苔,香脆可口,絕對是難得的美味。不過,這些攤檔衛生條件稍微差些,您得多包涵!
下接《西雙版納風情錄(三)》
請欣賞葫蘆絲《蘆笙戀歌》
關鍵字: 植物園 瀾滄江 西雙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