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研古城
大研古城與眾不同的是,既為城卻一無城門,二無城墻,這是與任何古城都不同的。據說,這是因為明代土司姓木,木加框被圍則是“困”,故而避之不筑城墻。那么,對這個沒有城墻的、作為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清單的大研古城,如何來窺視它的廬山真面目呢?可以用“街、市、風、水”四個字概括。
先來說水。這座古城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一股股穿街過巷的潺潺流水。來到古城的入口玉龍橋,下面淌著一條從玉泉而來的玉泉河,過了橋便一分為三,形成東河、中河、西河三條支流。于是我們看到了“家家門前流活水,戶戶垂柳拂屋檐”的“東方威尼斯”景觀。再配上利用地下涌流而開挖成別具一格的三眼井泉,真個是“夜觀水中月,隱約搗衣聲”。有水就有橋,古城不到三平方里的面積,就有栗木板橋、石拱橋、條石石板橋,及單孔、雙孔、三孔及多孔橋共七十余座。
再來說街。這里是城依水存,水隨城在,我們清楚地看出古城的街道是依水勢而形成的。并且從中心街場四方街沿新華、五一、七一等五條主街向外延伸,分出數十條小巷,四通八達,相互交織。四方街據說是摹擬“知府大印”的形狀而建。而街巷間就居住著千家萬戶,每個門洞進去,就是一幢幢兼有漢、藏、白風味的納西民居小院。它的建筑風格為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站在院子里,面對正房,是堂屋與左右臥室外的三開間,正房兩側各有一廂,與正房相對是一個照壁,這就是三坊一照壁;大天井的四角有四個小天井,獨立做一小院,又與大天井相通,這就是四合五天井。院門不能開在照壁中間,只能靠房一側開大門。這院落內,從門樓,照壁、廊廂、梁柱乃至天井,都極重視布局裝飾,尢其是門窗格扇均為花鳥蟲魚的精美木雕;再有那家家栽花,戶戶養鳥,更增添了濃濃的韻致。
接著說市。有街就有市,因市而成街,古城最初的集市就是中心那片露天攤市,也就是四方街。這里攤販云集,比肩繼踵,雅如古玩錢幣,俗有鍋碗瓢盆,地產土特,琳瑯滿目。由此向四方延伸,又是以鋪面為主的特色街巷,或販麻棉皮革,或售米面小吃,或賣字畫藝品,或置山貨藥材;飲茶喝酒,棋琴消閑。你仿佛順著時間隧道回到了《清明上河圖》,值得你仔細去品味、把玩。
最后說風。這個風是“國風”的風,或者說是民俗文化。這里的小橋流水,街巷集市,院落民居,民風習俗,本身就是耐人尋味的豐富的民族文化現象。之外,還有值得注意的兩點。一是許多民居的門聯并列有漢字和東巴文,既表意又見形;而一些讓鋪的扁額干脆共書有東巴、漢、英三種文字,這說明了此地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此外則是納西古樂,早在半世紀前,俄國人顧彼得就被這種音樂陶醉,他說:“這種音樂是地道的中國古典音樂,它超越時空,似乎在描述這樣塊樂土:在這里多么寧靜、安謐。”從中原流傳過來并積淀在麗江的“白沙細樂”與道家的“洞經音樂”結合而形成的納西古樂,簡直就是文化史的一個奇跡。
大研古城是中原文化與邊疆少數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一顆珍珠。它是麗江人民,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的驕傲。
關鍵字: 四方街 大研古城 清明上河圖 納西古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