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鄉溶洞
有人問“九鄉溶洞中最美的“靈魂”在那兒?那我來告訴你!
“三腳洞”可是中國溶洞之最。是九鄉溶洞群中最美的一個“靈魂”,為溶洞群之“皇冠”。1881年,清光緒七年《滇南志略》有書記載:“三腳洞,洞下皆平疇,洞中可容萬人”, 據小宋說,現測量:洞全長3000米,寬一般5~20米,最寬可達50米,高2~30米,有些地方高達百米,仰望不見頂。該洞氣勢粗獷、靜幽深黝;洞底跌宕回蕩,暗河蜿蜒;兩側有層疊巖石錯落有致,隨季節水勢漲落而變化洞中鐘乳石景色,造型優美無比,洞穴色調蒼勁古老,水、石、聲、色交融一體。讓人驚心動魄。
令人難以置信的洞中以雌雄瀑布景為著名,因水激流勇進至懸崖處遇阻分為兩股巨大力量的白龍,震耳欲聾,雷鈞奔瀉而下又合二為一,形成驚濤駭浪,故命名為雌雄雙瀑。雌雄瀑布落差極大,瀑布高30米,流量大,最大流量為320立方米/秒。驚濤駭浪小宋說“至少有100分貝以上”。游人到此無不為之驚呼“絕了”“奇了”。說真的,天下找不到類似的第二奇觀了。
溶洞鐘乳溶巖美景如一串串葡萄相連。巖口不大,入洞后即豁然開朗,鐘乳石林立,千姿百態。其中尤以“神田”更為奇特,數畝見方的洞廳內梯田層層,大小不一,彎曲有序,錯落有致,但見潺潺泉水自上而下沿層層梯田形成掛簾,與巖壁座座金山銀嶺對映成趣,恰似桃花仙鏡。
巖洞周圍與喀斯特峰林相映成趣。該洞中有地下河穿過,洞頂部有一洞直通山頂,石洞的石壁色彩斑斕,地質紋理整齊有律。石壁上有一觀音仙姑飄渺而去。過小橋,看到鐘乳石大柱,高達百余米,這些大柱的柱身密布鐘乳石花,恰似朵朵靈芝環柱而生,自然十分協調,眾口鑠金贊頌“太有旅游價值了”。
再向前走就是聞名遐邇的大沙壩洞群。大沙壩溶洞雖比不上三腳洞,可是由懸濺滴水、輕漫山泉、潺潺流水、乳石、石魚、石筍,石幔、石蓮和石花等構成,景觀密集而多姿多態。仙女洞雖小,卻給我們更多的想像,仿如仙子的乳石,白衣飄散,長發披望月,那一回眸的笑,讓我們都傾倒在石榴裙下。而洞外懸崖峭壁,斧壁峽道,天橋橫跨其上,洞口泉雨穿梭跳躍,神奇險峻雄風,崖筍林立,這真有點令我們時空迷失的感覺。大沙壩洞洞長約有200多米,高2~5米,寬20~30米,洞沿裂隙發育,由到處懸濺滴水和漫漫流水及乳石、石筍,石魚、石幔、石鷗和動物惟妙惟肖,構成景觀啊娜多姿。加上洞外的水上峽谷、優美的森林植被環境和古老的崖刻,確實是旅游觀光的勝地也。
九鄉溶洞共分上下4層,由于地殼間歇式上升、底下水位隨之間歇式下降而形成的。九鄉溶洞群4層溶洞構成了其喀斯特地質發育的全過程。第1層最怪,分布于海拔1900米左右、形態主要有溶蝕漏斗的溶洞,洞內少有鐘乳石等鈣華沉淀。出于形成年代早,鈣華已遭受再次溶蝕和風化,景觀價值較低。第2層最美:分布于海拔1700一1800米。高出現代河床50余米,洞內無積水,但有少量淌水。溶洞復雜多樣,它們組成的交織溶洞。部分溶洞鈣華發育、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等。第3層最險:高出現河床10-30米,溶洞常與下一層洞相通、鈣華景觀多樣。第4層最奇:是在上層溶洞基礎上繼承發展而成、由于與二三層洞相通,從而形成高差達幾十米的大瀑布,該層溶洞構成目前暗河之絕,也映證巖石溶蝕的特點。
九鄉溶洞,說是人間仙境,瓊樓玉宇,真不過分呵!
關鍵字: 喀斯特 大沙壩 鐘乳石 錯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