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長江之——最后的東巴造紙傳人
一個清涼的夏日午后,年近五旬的納西漢子和圣文,在麗江古城巧遇70多歲的老東巴和即貴先生。老人希望并相信他能造出久已絕跡的東巴紙來。
次日,云南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也對和圣文表達了同樣的愿望。
和圣文感到:這件事非常重要,不然,古老的東巴造紙術就有可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失傳。
和圣文應承下此事隨即趕回麗江城西北100多公里以外的滇西北大山深處生他養他的肯配古村。肯配古村下臨著名的虎跳峽,往上是海拔5596米的納西神山——玉龍雪山。
終年積雪的玉龍雪山,是聚居在云南麗江地區的30多萬納西人心目中的“玉龍第三國(天堂)”。雪山下的肯配古村,掩映在一片海拔2600多米的松林中,周圍時有滇金絲猴嬉戲。金山江畔的這片神奇山地生長著一種叫山棉皮的植物,是造東巴紙的絕好材料。自古以來,因這得天獨厚的條件,肯配古村就是納西東巴紙的主要產地。
東巴紙雖是仍采用造紙術發明時代的最原始工藝制成,但卻能不怕蟲蛀,歷經千年也不會壞。千百年來,除了日常的寫地契做頭帕外,主要用途是書寫東巴經文,承擔了傳承文明的鏈條的重任。東巴文字是納西人特有的一種圖畫般的象形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被人所認識并且正在使用的活的象形文字,被稱作世界文化史上的“活化石”。
千百年來,東巴文字主要通過東巴經書得以流傳。在“破四舊”的那段日子,東巴經書被大量焚燒,燒得現在外國保存的比中國幸存的還多得多。那些日子,作為東巴經文載體的東巴紙處境尷尬。慢慢地,這種獨特的古老造紙術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即使在東巴紙的最主要產地肯配古村,這種紙也是幾十年沒露過面了。
東巴文化被重新認識后,從1990年開始,政府就曾多次組織人員尋訪并試圖恢復這種工藝,但遍訪麗江各地均無突破進展。其間,尋訪人員也曾多次來過肯配古村,但卻一次次陰差陽錯的與和圣文失之交臂。
和圣文在麗江城應承下此事時信心十足:造紙原料遍山都是,可以就地取材;肯配古村造東巴紙歷史悠久,雖失傳幾十年了,但尚健在的老人中他的岳父就見過造紙過程,可以請教……但當和圣文歸家當晚興沖沖去見老人家時,老岳父兜頭潑了一盆涼水:別搞那個,找不著錢的,會窮一輩子的……
和圣文只好磨。一連磨了三個晚上,老岳父都沒有答應幫他造紙。
老人說:祖祖輩輩造,祖祖輩輩窮!白紙嘛!白蠟蠟的活,不消收種(種地)……和圣文費勁口舌試圖說服老人,但絲毫沒有作用。說起來,和圣文與老岳父還是傳統上的親上加親,他的老岳父同時還是他的親舅舅,他的妻子就是舅舅的女兒。
和圣文又奉酒上茶地磨了幾個晚上,幾乎要對老岳父發火時,老岳母開腔了:你這個阿魯姆(納西話:老頭),怎么這樣,人家安心求教,你那個東西有什么稀罕?志國他爸來了這么多次你都不教給他……
終于,老人說:你偏要我說,那我明天到你家來……你先回去睡覺,不要再煩我了……
第二天日上三竿,老人姍姍而來,老大不情愿的回憶了當年造紙工具的形狀、原料等必不可少的細節……和圣文依言而動,忙了20多天,根據老人的講述制齊了造紙所需的工具,還和妻子上山采來了幾十斤的山棉皮。
再次把老岳父請來,一看,不夠,似乎還少點什么。老人又回憶起了幾樣工具。老人這時明白和圣文是死心踏地要造紙,開始動手幫忙。
和圣文和老岳父又忙了三天,造紙工具基本齊備。正式的造紙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開始。
開始,一切似乎很順利。
最后一道工序是把紙往平整的木板上鋪,掛起來曬干。難度這時開始顯現。做好的紙往板上一掛,只留住巴掌大一塊,其余紛紛滑落。好像是稀了。加紙漿,又稠了,水下不去。如此反反復復。日落西山時,總算掛上了一張比較完整的東巴紙。
第二天,還是不順手,只做出2張。
第三天,有點眉目了,做出10張。
這一年,和圣文總共做出了23張東巴紙。
關鍵字: 麗江城 歷史悠久 玉龍雪山 造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