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逛古城--興城
初秋逛古城提到興城,我的幾位朋友馬上就想到海,因為近幾年興城海濱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譽為“第二北戴河”,每年夏天,都有人驅車前往,奔的就是藍藍的大海。十一黃金周,準備去興城旅游,遭到許多人的反對,這個季節到海邊,下不了水,有啥意思?我卻堅持一定要去,在網上查了一些資料,更讓我感興趣的不是海,而是建于明代的寧遠古城。午后,在暖洋洋的太陽呵護下,我們一行人來到古城。眼前的古城比我想象的要新許多,灰色的磚墻,白色的磚縫,像個仿古建筑。同行的向導老陳說,這是近幾年修繕的,現在南北兩座門還在大修。可不是嘛,往南面一瞧,城門樓子上搭著腳手架,被遮得嚴嚴實實,看不清里面在作什么。都說現在有許多歷史文物被人為的破壞了,這回是看到真的了。古跡的修繕應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盡量保持文物的原貌,都建成新的還有什么意義?興城古稱寧遠,是關外著名的軍事重鎮,現存的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毀于大地震,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修復重建。整座古城呈正方形,城內有四街八胡同,五十二條巷道,是明代軍事防御體系中衛城的典型建筑。城墻周長3274米,底寬6.5米,頂寬5米,高10米。城的四面有四座城門,城門之上皆設城樓,四角都有角臺。城內東西南北街十字相交,中心聳立著氣勢宏偉的鼓樓,興城城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向導老陳介紹說,主持修復重建寧遠城的便是時任明朝兵部主事的袁崇煥。當時清軍屢犯明朝邊境。袁崇煥單人匹馬,出關觀察地形和敵情,回朝廷后主動向明熹宗朱由校請纓帶兵鎮守寧遠。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十三萬人圍攻寧遠城,袁崇煥刺血為書,率領將士奮勇抵抗,明軍大勝,史稱“寧遠大捷”,袁崇煥被擢升為右副都御使,巡撫遼東。后來崇禎皇帝被清軍皇太極用反間計所蒙蔽,以謀反之罪凌遲處死袁崇煥。
關鍵字: 興城 北戴河 古城 大海 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