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
創建于民國四十四年,從館藏困窘而被戲稱為「真空館」,到成為當前藝文、教育界肯定倚重的藝術文物典藏、展覽空間,國立歷史博物館一路走來,也曾篳路襤褸,力求多元包容。歷經半世紀的殷殷經營與持續地創新求變,現在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既有風情萬種特展活動,更有豐碩堅實的知識成果。懷抱著歷史情懷,標舉著人文精神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所籌備的每一項展覽、每一次活動,始終都以帶給國內民眾感性與知性兼具交溶的美感歷程為自我期許。從文物的典藏、研究與展覽為出發點,國立歷史博物館如同世界上知名的其它博物館一般,都以自身成為國家歷史、文化、知識的核心重鎮為發展標的,同時期以影響擴及國人的藝術生活及文化教育。國立歷史博物館肇建構思,始于張前教育部長其昀先生希望能有一座以搜藏、研究文物為基礎,發揮宏揚歷史文化教育功能的「文物美術館」,故成立伊始,即揭橥「加強民族精神教育,促進國民心理建設」之宗旨,并以「掌理關于本國歷史、文物、美術品之搜集、展覽及有關業務之研究考訂等事宜」為職責。由此可知,國立歷史博物館從肇建命名之始,即可感受到濃厚的人文教育精神與民族歷史情懷,這是枝繁葉茂后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半世紀來所曾賴以以安身立命的根脈所在。身為政府遷臺后開辦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肇建與成長,同時也萌發、帶動了國內博物館學及博物館事業的成形與發展。隨著新博物館學的發展,以及博物館事業在國民藝術教育、文化陶冶方面的益形重要,國立歷史博物館也同步快速展現其以文物典藏為核心,所累積在學術研究、歷史藝術教育、文化服務與知識建構等各方面的決心與成果,在在顯示出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經營理念早已由文物的搜集、典藏、展覽、研究為核心,轉化為以文物知識為基礎、教育學習為應用、研究交流為導向、文化服務為發展等多元面向的經營風貌,以因應社會結構的劇烈變遷以及民眾對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殷殷期盼。如此綜合文物、教育、研究、文化hellip;等諸多面向的經營風貌,看似燦然繁復,實則統整于博物本身以知識生產創造文化價值以及導引民眾與文物之間交攝于物我交溶的美感體驗,這兩大柱石之上。環繞著文物而衍生的歷史研究、藝術鑒賞、風俗民情、文化傳統hellip;等諸般領域的知識內涵,顯是博物館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與經營理念之一,也是博物館能夠發揮種種教育功能乃至涵泳公民美學素養的憑依基礎。然而博物館傳遞知識文化的主要模式,往往是透過文物的公開展覽,交溶在觀賞者與文物之間的互動絕非僅僅是理性知識的了解,更多是情境美感的體驗。即便是透過影像、視訊,而非親炙文物之美,閱聽者所感受到的也絕不僅僅是伴隨文物所衍生的知識,而是文物本身渾然天成所散發的整體魅力,它感動了觀眾,也進入了閱聽者的心靈。所以,營造一個足以傳遞物我交溶的美感體驗的鑒賞情境與方式,必將也是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另一個主要核心價值與經營理念。除了衍生于文物展覽、物我交溶的知識傳遞與美感體驗外,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博物館本身數字化業務的推展,以文物知識、影像為核心建構的數字典藏以及種種加值應用計劃,逐步讓博物館邁向了「虛擬博物館」的成形與博物館館際間知識串聯合作的時代。國立歷史博物館在這方面亦開風氣之先,以數字典藏的加值應用為方向提出博物館黃金三層營運模式,更從文物知識的交流、網絡虛擬社群的重視,提出虛擬博物館的倡議,將成為未來國立歷史博物館在知識、內容經營層面的重大理念。
關鍵字: 博物館 博物館學 歷史博物館 旅行網 經營理念 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