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行臺灣(四)---尋找“大中至正”
從龍山寺出來,我們向記憶中名聲很響的西門町走去。這一段都是老街,兩邊的房子都很有年頭。很像小時候我外婆家附近的樣子,老式的二三層房子,舊舊黑黑的窗子后面,有很多精彩的平凡人的故事,有許多印刻著歲月年輪的回憶。我看到深藏在記憶里、久違了的東西。坐在門洞口小板凳上聊天的老人;小的幾乎無法坐下客人的小粥店;滿是油污的修自行車棚;靠在路邊的烤山芋爐…… 漫天的廣告,和電影里看到的臺灣一致。 街邊的小店,整潔而親切,口味也一定不錯。 恍惚中像是到了日本,臺灣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很多日本的文化已深入血液。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騎車上學,經常要修車的情景。 親切而遙遠的感覺,在大陸已難以發現的回憶。 老街的格局,應該是時代的積累,自然形成,很容易迷路。我們轉了兩圈,又回到原點。路人告訴我們,西門町現在已是時髦年輕人的地盤。我決定放棄。 時間不早了,下一個目標是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館對于我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這個地方,熟悉的是蔣家的傳說。這是建于1976年,用以紀念蔣中正的大型建筑群,占地約一萬五千平方公尺。由紀念館,牌樓,公園,圍墻,音樂廳和戲劇院組成。中軸線的頂端是中正紀念堂, 紀念堂采用天壇的屋頂形式和金字塔式的建筑造型,藍瓦白墻,氣勢不凡。中軸線的起端是巨大的牌樓,依然是藍頂白身;在軸線的兩側,分別是中國古典建筑形式的音樂廳和戲劇院,金色琉璃、紅色柱、彩繪的斗拱,充分體現中國建筑的特點。 紀念公園車門入口的亭子 甬長的廊道圍繞在園區周圍,淡雅的色彩,只有白和灰。 中正紀念堂,現在叫民主紀念館。 兩邊正在維修的戲劇院和音樂廳,氣勢宏大。 斗拱、彩繪,盡顯中國民族文化。 巨大的牌樓,有點落寞。 廣場的中軸線中間,搭起了大篷,法國歌劇正在這里開演。 精美的漢白玉浮雕。 自由廣場--代替了昔日的“大中至正”,它的真實含義,只有未來知道。 今天的天氣是陰云密布,暗灰色的云層把白身藍頂的紀念堂,映襯得分外肅穆和莊嚴,同時又多了一份落寞和凄涼。遺憾的是我已看不到牌樓上的“大中至正”,現在被陳水扁改成了“自由廣場”;我也無緣進入紀念堂,看看蔣中正的輝煌政績,紀念堂已被關閉,不許瞻仰。其實“中正紀念堂”,已被改名為“民主紀念館”。我實在不知道臺灣人民心里對此的想法是什么?真正的民主是什么?還有換回“大中至正”的一天嗎? 這再次說明,政治是沒有真實和公正可言的,歷史亦然!
關鍵字: 平凡人 房子 故事 板凳 龍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