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幾座老房子
漫步在港島中環,見到幾處老房子,碰見自己深愛的建筑物,我情不自禁舉起相機,把它們記錄下來。 香港立法會大樓 香港立法會大樓位于皇后像廣場后面,這座大樓是用圓柱支撐的圓頂建筑。該大樓始建于1903年,1912年正式落成,作為最高法院使用,昔日香港所有重要的聆訊,都在這幢宏偉的建筑物內進行。1984年該建筑被香港政府列為法定古跡,并于1985年起用作立法會大樓。整幢建筑物的周圍是花崗巖的大柱,大樓的圓形拱頂宛如整幢建筑物的冠冕,拱頂的四個角落裝飾著小尖塔。同時,立法會大樓還揉合著中國建筑的特色,大樓的四坡屋頂以雙層中國瓦片鋪砌,并采用精心雕琢的中式柚木托架承托屋檐。立法會大樓別具風格、雄偉的外觀令人印象深刻。 立法會大樓前面的廣場上豎立著19世紀匯豐銀行總經理thomas jackson爵士的雕刻像,這個廣場是香港市民休憩的好地方,還經常有很多菲律賓女傭于該處聚集談天。 香港終審法院大樓 從立法會大樓向上走,在高高的平臺上矗立著一座紅色的大樓,這就是香港終審法院大樓。該大樓建于1917年,高三層,整座建筑以花崗石和紅磚蓋成。它曾先后用作教育署總部、維多利亞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及政府新聞處。大樓現用作香港終審法院(hong kong court of final appeal)。 圣約翰堂 圣約翰堂在終審法院大樓和政府總部之間,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西式教會建筑物,始建于1847年,1849年落成啟用。日治時期(1941至1945年)曾用作日本人會所,座堂因此受到破壞。戰后教堂得到重新修復,1996年被列為法定古跡。 從圣約翰堂去禮賓府的路上,看到了美國駐港總領事館。 香港禮賓府 香港禮賓府原來是香港總督的辦公室和官邸。這座建筑于1851年開始,歷時四年完竣。禮賓府建成之初,附近尚未建有現今所見的高樓大廈,故海港景色飽覽無遺。禮賓府原屬英喬治亞時代建筑,富有濃厚殖民地色彩。經過時代的變遷,香港禮賓府也糅合了不同的建筑風格。 在禮賓府附近遇見一個騎登山車的人和一個叫不上名字的大樓: 香港美利樓 在港島最南端的赤柱廣場,有一幢咖啡色屋頂歐洲式古老建筑物,這便是美利樓。這幢建筑物原坐立于中環,建于1844年,用作當時駐港英軍的宿舍。1982年因為興建中銀大廈,而將美利樓拆卸。當局為了保存這所古跡,拆卸時將其三千多件花崗巖編上號碼,1998年再在赤柱重建,于2000年重新開幕。美利樓是香港少數僅存的古歐陸式建筑物之一,也是極具歷史價值的古跡。 在赤柱廣場后面的山坡上見到一處別墅,聽說原來是鄧麗君的房產: 香港物料署宿舍 早上起床后,我在酒店附近走走,忽然發現一處老房子,名叫“香港物料署宿舍”。由于道路狹窄,拍不到它的全景。這個樓房的周圍全是高樓大廈,它的倩影全被這些陰影擋住了。不管怎么說,在這寸土寸金的地段,這個小樓得以保存也是很不容易的。 香港是一個嘈吵、喧鬧、混雜及充滿活力的地方,是我到過的沿海城市中最有成就的一個地方,建筑只是香港的一個縮影。希望香港保留好自己的傳統,也包括這里多元化的老建筑。
關鍵字: 大樓 建筑物 最高法院 立法會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