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
麋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名鼎鼎的“四不象。可是,對于這一曾經在中國本土滅絕的珍稀動物,人們的了解究竟有多少?例如,“四不象的形態特征是什么?它們的棲息地在哪里?而為了拯救麋鹿,使它們能重返故土,并世代繁衍下去,科研工作者們又做了什么樣的努力呢?麋鹿的科學欄目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勾勒麋鹿的清晰輪廓,講述人與鹿的點滴故事。這是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這是一段曲折離奇的歷史。話說距今二三百萬年前,在中國東部的平原上出現了一種奇特的動物,它的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這就是后來被俗稱為“四不象的麋鹿。它曾被中國人飼養在皇家苑囿里,并一度為之“逐鹿中原。
時至清同治4年(1865年),養在北京南苑皇家獵苑中的世界上最后一群麋鹿被法國傳教士阿芒middot;大衛發現并介紹到歐洲,使它名揚海外。清光緒26年(1900年)的一個夏夜,八國聯軍將南苑的麋鹿劫掠至歐洲,從此這一物種在它的故土銷聲匿跡。光陰似箭,到了公元1985年,經多方協商,首批20頭麋鹿乘坐飛機,從英國回歸故里南苑,北京市政府在那里成立了南海子麋鹿苑。如今,麋鹿已在湖北石首23000畝的自然保護區內實現了真正的“野外生存。
關鍵字: 南海子 博物館 四不象 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