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紅色旅游9個必去的景點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1、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于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是建立在原北京大學紅樓舊址上的紀念館,于2001年7月成立籌備處,于2002年4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該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所屬的事業單位,現設有辦公室和業務部兩個部門。
北大紅樓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近代建筑,原為北京大學第一院。作為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發源地,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2月,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成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也是全國重點紅色旅游景區。紀念館與北大紅樓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清代京師大學堂,始創于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校舍在景山東街的馬神廟四公主府。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稱國立北京大學。從1916年起,學校在沙灘興建學生宿舍樓,因大樓用紅磚紅瓦建成,故稱紅樓。樓面呈工字型,磚木結構,連地下室共五層。東西寬100米,主樓進深14米,東西翼樓南北長各34米×34米,總面積10000平方米。1918年8月(一說9月)紅樓建成后,改用作北京大學校部、圖書館和文科教室,是北京大學文學院所在地。
紅樓出名,源于五四新文化運動。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刊《青年雜志》(1916年9月更名為《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場以民主、科學為旗幟,向傳統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戰的新文化運動,揭開了二十世紀初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序幕。1917年1月,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在此樓辦公(現208室)。他他按照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的大學模式和教育方針,對舊式北京大學進行整頓和改革,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主張各種思想“兼容并包”,提倡學術民主。在他主持下,北大出現一批新派教授,如他聘請陳獨秀到北京大學擔任文科學長,同時聘請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派人物到北大執教教。《新青年》編輯部隨陳獨秀由上海遷至北京。北京大學形成了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以眾多新派人物為團體的新文化陣營,并促使進步社團和進步刊物的大量涌現。紅樓因此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營壘。1919年,這里曾孕育了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這里播撒了中國革命的火種。
陳列和館藏
該館以紅樓為依托,通過多種形式,全方位的介紹五四新文化運動和紅樓部分歷史原貌,并先后推出了《新文化運動陳列》、《蔡元培與北大紅樓》、《新文化運動主將——陳獨秀》專題陳列,展出了從辛亥革命后到五四運動期間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等文物和圖片。恢復陳列或標志了李大釗、毛澤東、魯迅曾在紅樓工作過或進行講學的房間、教室,如李大釗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時的辦公室、毛澤東工作過的新聞紙閱覽室等,紀念館內同時還設有北大學生上課的大教室復原陳列、五四期刊陳列。紀念館設有放映廳,專門放映《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名人故居》專題片,生動地再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興起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過程。
該館館藏有京師全圖、蔡元培手跡等。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
2、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資建設的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7月7日奠基,2000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對社會開放。
雕塑園位于豐臺區宛平城與京石高速公路之間的三角地帶,西臨永定水,南望京石路,北倚宛平城。占地20公頃。
雕塑園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雕塑群區、中心廣場、宛平城墻、綠林等主要景區。
雕塑群區22500平方米,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過程,分為“日寇侵凌”、“奮起救亡”、“抗日烽火”、“正義必勝”四個部分,擺放38尊直徑2米,高4、3米的柱形雕塑,青銅鑄造,均重6噸。群雕以《國歌》為主題,以中國傳統碑林形式布陣,借鑒中國傳統雕塑形式創作,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由國家主席江澤民親筆題寫碑名。碑高15米,寬8米,厚6、6米,由巨大的花崗巖和壓碎的侵略者戰爭機器殘骸鑄銅雕塑組成,象征著正義必勝,一切侵略者必將失敗。
中心廣場2500平方米,花崗巖鋪砌成精美圖案,選用的石材來自中國抗日戰爭主要戰場。
宛平城墻距今360多年,東西長640米,城墻上依然可見日冠槍炮轟擊城垣的斑斑痕跡。有通道可登上城墻俯瞰雕塑園和盧溝橋全景。
李大釗紀念館
3、李大釗紀念館
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之一,對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等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李大釗紀念館坐落于河北省樂亭縣新城區,是由中共中央批準設立興建的。于1997年8月落成。占地100畝,建筑面積4680平方米。其布局,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是:牌樓式南大門,上鑲嵌江澤民同志題寫的館名;八根功績柱,象征大釗同志的八大功績;八塊浮雕,展示大釗同志主要革命實踐活動足跡;三十八級臺階,寓意大釗同志走過的三十八年歷程;瞻仰廳正面設大釗同志漢白玉立式雕像,雕像后襯中共中央題寫的李大釗烈士碑文。兩側是大型鍛銅浮雕,概括凝練地介紹李大釗同志的光輝思想和豐功偉績;東西展廳,分十個專題全面系統地展示大釗同志的生平業績;其它建有書畫廳、電教廳、人工湖、涼亭、紀念廣場等。李大釗紀念館建筑風格融民族特色與現代建筑格調為一體,并與園林綠化相結合,樸素、簡明、大方,體現了大釗同志的精神風范。
李大釗紀念館既是李大釗同志生平業績的陳展,又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既是研究李大釗的中心,又是獨特的旅游景點。1997年6被確定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5年被確定為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并被列入全國三十條紅色旅游精品線。
軍事博物館
4、軍事博物館
在北京天安門西面的長安街延長線上,風光秀美的玉淵潭南畔,矗立著一座金碧輝煌、氣勢巍峨的高大建筑,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它籌建于1958年,是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首都十大建設之一。1959年3月12日,經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批準,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以下簡稱軍事博物館)。毛澤東主席親自題寫館名,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聶榮臻、徐向前、葉劍英等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多次審查展覽內容,10月1日開始內部預展,1960年“八一”建軍節正式對外開放。
軍事博物館是中國惟一的大型綜合性軍事歷史博物館,占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6萬多平方米,陳列面積4萬多平方米。主樓高94、7米,中央7層,兩側4層。大樓頂端的圓塔,托舉著直徑6米的鍍金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軍徽,它凌空高聳,金光閃閃。高達4、9米的銅門,是用福建前線參戰部隊送來的炮彈殼熔鑄而成的。正門上方懸掛著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金字銅底巨匾。大門兩側豎立著陸海空三軍戰士和男女民兵兩組英姿勃勃的漢白玉石雕。全館有22個陳列廳、2個陳列廣場。陳列廳高大、寬敞、明亮。沿所有展覽場地繞行一周,長達12公里,就其規模而言,為國內外少有。伴隨著國家改革和建設的腳步,在它的周圍,建立起了中華世紀壇、中央電視臺和西客站,把它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
國家博物館
5、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相對稱布局,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原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組建而成,是一座系統展示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分別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原先兩館合為一體,以中央大廳為界,北半部是中國革命博物館,南半部為中國歷史博物館。
該建筑于1958年11月動工,1959年與人民大會堂同時建成。為1959 年建國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同年10月1日,在國慶十周年之際,開始接待觀眾。1961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整座建筑南北長313米,東西寬149米,總建筑面積達69000平方米。中央部位和兩翼的中部是四層建筑,其余部分為三層。在總出人口處,24根方柱組成了富有中華民族風格的11孔巨型方柱式門廊,門廊兩端是兩座高達39、83米的柱樓。廊額上黃色和紅色石料鑲嵌成的多面紅旗簇擁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淺黃色的外墻和用玻璃磚鑲成的金黃翠綠的屋檐,色彩鮮明。
天安門
6、天安門的歷史沿革
追溯天安門的歷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歷史與演變。天安門和北京的每一處古城垣一樣,無不在歷史的長河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北京,唐為幽州,遼為燕京,金代為中都城,元代改為大都,明、清稱北京。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先后有燕、前燕、大燕、遼、金、元、明、清八個朝代以北京為都城。各個朝代在北京大興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最早對天安門建筑有間接影響的是元代的元大都。
元中統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于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部)。公元1264年元世祖詔令以燕京作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為大都。元大都從1267年開始興建,到128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年之久。元大都放棄了金代以前的都城舊址(今北京城西南部的蓮花池以東一帶),使北京城搬了一次家。這是一個很規整的城市,略呈長方形的大都城,南墻位置在今長安街南側,北墻在今德勝門和安定門以北的北三環路附近。現在那里還存有斷斷續續的土丘,被稱為土城子,就是元大都最早的北城墻。大都城從里至外分別是宮城、皇城和大城。大城周長60華里,有11個門。南面三門:正中為麗正門(今正陽門),東為文明門,西為順承門;東面自南而北是齊化門、崇仁門、光熙門;西邊自南而北依次是平則門、和義門、肅清門;北面只有兩座城門,東為安貞門、西為德勝門。皇城的南門叫靈星門,在今午門一帶。靈星門與麗正門之間有一“t”形宮廷廣場,后來明清兩代的宮廷廣場基本沿用其舊址,并在中間建造了
天安門。元大都城墻四隅均有角樓,城外設有墩臺,城內宮殿在前,坊市在后,50個街坊星羅棋布。當時,有一位名叫馬可·波羅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來到中國,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那富麗堂皇的宮殿和景色優美的花圃后,大為贊嘆道:“城是如此美麗,布置如此巧妙,我們竟是不能描寫她了。”他后來寫的《馬可·波羅游記》,因有大都城的記述,而使這座古城得以傳播,名揚世界。元朝雖未建造天安門,但它另擇新址的建筑格局以及元故宮、宮廷廣場的定位,卻使明代始建天安門具有了可行性。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朝統治被推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同時,明大將徐達統率軍隊攻克元大都,更名為北平。此時,明朝統治者對元大都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尤其是將元大都的精華——元故宮盡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氣”,致使當年金鋪朱戶、丹楹藻繪、輝煌至極的元宮城蕩然無存。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其孫建文帝繼位。這時,在明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一場爭奪皇位的戰爭。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奪得皇位,登上皇帝的寶座,從燕王變成了明成祖,并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將北平改稱北京,暫稱“行在”(皇帝在外時的行都)。
明成祖朱棣就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決定把首都從南京遷到他的“龍興之地”北京。他之所以要遷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京“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關口不下百十”,“會通漕運便利,天津通海運”的優越地理位置。此外還在于為了控制北方和東北地區,以維護全國的安定。于是,在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便分遣大臣赴各地督民采木,燒造磚瓦,并征發各地工匠、軍士、民工,開始了營造北京的籌備工程。永樂十五年(1417年),大規模營建北京的工程正式開始,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方告完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頒詔正式遷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礎上,吸取歷代都城規劃的優點,又參照南京規制營建而成。“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實際上,北京新建的宮殿比南京的更加壯麗。它外城包著內城南面,內城裹著皇城,皇城又包著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內城基本亡取元大都舊址,明初北墻向南移五里,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后又將南城墻向前推移到今正陽門一線。內城有九門,正南為正陽門(即元代麗正門);皇城在內城中央,共有六門:東有東安,西為西安,北為北安,廣場南側為大明門,承天門左為長安左門,右為長安右門。宮城又稱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共有四門:南為午門,北為玄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由于南城墻向南拓展,皇城與紫禁城也依次南移,皇城南移到今天所見的位置即長安街北側。皇城的中門,根據明南京城的名稱改稱承天門(今天安門),承天門內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門。宮城南移到現在紫禁城的位置,正門由元代的靈星門改稱午門。
在營建紫禁城的同時,又利用午門前方的中心御道左 右兩側,按“左祖右社”規制建造了太廟和社稷壇兩組嚴 格對稱的建筑群。此外,在承天門(清代改稱天安門)前開辟一個“t”字形的宮廷廣場,廣場東、西、南三面都修筑了宮墻,使廣場封閉起來,并在東、西兩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開一門即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和正南方的大明門(清代改稱大清門)。
從天安門這座古老建筑500多年的歷史軌跡中可知,天安門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征,是目睹封建王朝興衰更迭的歷史見證人。
焦莊戶
7、焦莊戶
焦莊戶位于北京市順義區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于1964年秋,焦莊戶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利用地道、地雷同敵人進行英勇頑強的斗爭,由于戰績卓著,順義縣人民政府于1947年10月授予焦莊戶“人民第一堡壘”錦旗,并把它插在18米高的民兵指揮樓上。
紀念館參觀的內容有:一。參觀地道遺址;二。看地道戰電影;三、聽抗戰時期兒童團員焦志斌同志講焦莊戶村的戰斗歷史;四。吃“抗戰飯”;五。看“地對空導彈基地”;六。秋季可以親自采摘蘋果活動。
1991年紀念館被順義縣教育局命名為“順義縣中小學生革命傳統教育中心”;1994年北京市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國家六部委又定為百家“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北京四中、廣渠門中學、景山中學、北京師范大學、牛欄山中學、楊鎮中學等20多所學校,定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揮瞭望樓頂上。
盧溝橋
8、盧溝橋
盧溝橋(lugou bridge) 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臺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經沒有水了。盧溝橋全長267米,寬7、6米,最寬處可達9、5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后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游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后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謎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后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著名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只石獅,高豎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北大紅樓
9、北大紅樓
北大紅樓是北京城內一座具有極不平凡歷史的建筑,因其主體由紅磚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紅樓落成伊始,她就成為中國先進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紅樓,紅色的起點。在經歷了中國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的洗禮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紅樓,革命的起點。共產黨的先驅者作為社會先進文化的代表,當年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從此,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關鍵字: 博物館 新文化運動 籌備處 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