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歲老街延續兩千年文脈
北京,老城的東北角,一條有著4座彩繪牌樓的寧靜古街巷。街口用6種文字鐫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石、隱于街內舉世無雙的古建筑群和流傳街巷的神秘故事,都向世人昭示著它不凡的經歷和非同尋常的輝煌。歷經滄桑年華,多少風流人物、墨客騷人都隨時光飄逝,唯留先民之所遺的街巷,默默敘述著興衰的歷程和古老文明的故事。它就是著名的中國文化古街——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
位于北京安定門內大街路東的國子監街,有著700多年悠久歷史,保存著較好的舊京街巷的風貌,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元代至元二十四年,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城的崇仁門(今東直門)內的這條大街上修建了“國子學”。到元大德六年正式修建了孔廟,元大德十年在孔廟西正式修建了國子監,體現了“左廟右學”的規制。明崇禎八年(1635 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則有了這樣的記載:“都城東北良隅,瞻其坊曰‘崇教’,步其街曰‘成賢’,國子監在焉。”清時稱“成賢街”,民國以后稱國子監,1965年稱國子監街,“文革”時稱紅日北路九條。
國子監街景
東西貫通的國子監街全長669米,平均寬度11米,乾隆皇帝贊其為“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1984年被定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市唯一一條以街命名的市級文物保護街道。古老街區內集中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子監、孔廟等大量歷史文化遺產,也是北京市保留下來的唯一一條牌樓街,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并以其幽雅、寧靜、莊嚴、神秘的環境和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成為北京一處獨具特色的文化景區。
關鍵字: 北京 建筑群 彩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