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遺址公園:廢墟上的珍寶
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是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園、萬春園的統稱,是清代行宮式御園,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占地350公頃(5200余畝),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2100畝),有園林風景百余處,建筑面積逾16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
圓明園遺址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燁御書三字匾額,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園名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另外,“圓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時期一直使用的佛號,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后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號“圓明”。
圓明園系一座水景園,水面占全園面積一半以上。在山環水繞之中,分布著145處景觀,有些景觀的命名,直接以水為主題。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曲院風荷”等,都來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還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廬山的“西峰秀色”、仿獅子林的”疊石迷宮”、仿瞻園的“茹園”、仿孤山放鶴亭的“招鶴蹬”等等,匯集了無數天下勝景和名園的精華。
在圓明園的鼎盛時期,這里既是具有空前規模的皇家園林,又是清代皇帝發號施令,行使權力的統治中心。從康熙到咸豐,6個皇帝每年總有三四個月在此居住,并處理政務和進行各種政治活動。當年的大宮門兩旁,曾設置了內閣、六部、軍機處等中央政府部門的辦公處。在西北面的一片廢墟殘跡中,仍能尋找到幾組規模宏大的宮殿遺址。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舉行盛大宴會的“九洲清宴”、供奉歷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宮”和藏書樓“文源閣”等等。
圓明園建筑
在建筑藝術上,圓明園還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長春園的北端,原建有一組園林化的歐洲式宮苑,其中有座“西洋樓”,由意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等外國專家設計,創建于清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747-1759年)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細刻的石材,主要景區裝置了多種形式的水地和機關噴泉。園路鋪飾、綠籬修剪,以及圍墻、石雕、銅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樓頂卻蓋上了中國特有的琉璃瓦,墻壁上鑲嵌著琉璃磚,同時采用了中國傳統的迭石技術和磚雕工藝。這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處兼有東西方風格的園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譽為“萬園之園”。
園內還收藏了極為豐富的文物珍寶、字畫典籍,堪稱是東方文化藝術寶庫。 可惜圓明園先后兩次遭受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大肆劫掠,縱火焚毀。遂使-代名園夷為廢墟。
如今,在廢墟上已逐步建起圓明園遺址公園,每天接待著無數的中外旅游者來此參觀與憑吊。
關鍵字: 北京 圓明園 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