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嶺長城游記
八達嶺游記:假好漢
說來你也許不信,來北京好幾年了,從來沒有去過長城,所以當單位通知周末去八達嶺長城旅游的時候,忍不住快樂的仰天長嘯一聲:一方面是因為可惡的非典,局促一室,每日每夜的在電視和平面的文字之間游蕩,視力一下子下降許多,體重上升了許多,心情沉重了許多。另一方面,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每個節假日,不是在路上,枕著筆記本睡覺,就是糾纏在工作現場,偶爾的一兩次出游,也和我斷絕了關系。平時,根本抽不出時間去登臨長城,抒情悵古。今天,有這樣的機會,怎能不高興?
早上,早早起來,煎了雞蛋,塞飽肚子,就集合了。本以為自己很早,結果到集合地點一看,基本到齊了,原來大家都有同感啊。我們組成了一個浩浩蕩蕩的車隊,沿著八達嶺高速直接奔向八達嶺。過了昌平,高速路兩邊的槐花,白白柔柔嫩嫩翠翠的,依然在俏麗的吐芳爭艷。而且,居然還有粉紅色的槐花,在青山翠葉中掩隱,別有一番美麗的風情。路兩邊,崇山峻嶺逶迤遠去,消湮在蔚藍的天邊。近處的山上,可見松樹亭亭華蓋間掩藏的枯黃。
過了居庸關不久,就到八達嶺長城了。我們在長城登城口下面的停車場停了車,活動負責人簡單的囑咐幾句,約定吃飯的時間,就一起到門口排隊,集體登城了。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全長一萬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筑之一。長城始建于秦始皇時期,歷經各朝代增補修筑,到明朝時候基本形成今天的雄偉規模。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它是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地勢險要,城關堅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進了登城口,在臺階的兩邊,還有明朝時候的神威大炮,久經風雨,蒼褐色的容顏,沉穩茲實,端坐如神。冉冉光陰,不知道它還要迎接多少風沐雨淋的歲月。
萬里無云,風高氣爽。站在登城臺上,向北望去,長城如一條蜿蜒的巨龍,將幾個孤僻、自傲的山頭捆綁在一條細長的繩索上。遠空藍天白云,崇山峻嶺。一股豪壯氣息油然而生。
我們向北攀登,從北一樓開始。城墻基座和兩邊的城墻,一律有青磚構建,在風雨霜雪的侵襲中,青磚已經褪色,變得枯硬蒼灰。在兩邊的扶手墻、城垛上,刻滿來自五湖四海的簽名,張牙舞爪,象是要在堅硬的青磚上留下自己的一筆,表明自己得存在。人名與長城同在,能同歷史同在么?
到達北二樓前,需要攀過一段很深的臺階。我幾乎是手腳并用了,臺階的高度大約在35公分左右,大約有100級吧。一邊攀登,邊上的一個同事說:他在北京求學時候,經常在周末來攀登,聽一個導游說,一個國外的小伙子,每天早上都要來攀一次長城,從最下面一口氣一直跑到北八樓。我詫異的張大嘴巴,開玩笑說:國家足球隊的日常訓練,應該改成每天攀登5次長城,這樣比賽的時候,肯定體力充沛。一路說說笑笑,居然忘了看看身后的風景,人生也是這樣的。過了北二樓,到北三樓的時候,停下來休息一段時間,回首看去,發現腳底下的長城居然那樣的豐盈,不露聲色的將我們包納在它狹長的懷里。出發的地方,人已經多如亂蟻了。風從城垛口吹入,肆虐的掀起我們的衣服,竟然有絲絲的涼意。
太陽在天空沉寂的行走,四周的高山肅穆如神。但是,在長城的腳下,附近的山峰漸漸低下高傲的頭,袒露自己真實的一面。稀疏的青草遮蓋住長城兩邊雜黃色的土皮,一些低矮的綠色植被,團團的簇擁在一起,氤氳成遠處的一抹綠色幻想。每穿過一個烽火臺,向身后的群山峻嶺看去,都是一種獨特的視角;長城也呈現出一種別樣的風情,與藍天、白云、清風、山峰、綠樹、黃土、飄帶一樣的公路,和睦的交融在一起,成一幅風情萬種的畫卷。
攀登的途中,有斜坡也有臺階,就如曲折的人生,充滿考驗和平淡。到了北八樓,居然看到“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毛主席的題詞,鎦金的大字刻在大理石碑上,置于北八樓的高處,不過是被圈起來,交了錢才能進去。趕緊給看攤子的交了兩塊錢,進入拍照區,讓同伴用數碼狂拍一氣。等到拍照沒了興趣,想起到了最高峰,無限風光在險峰啊,立馬附庸風雅起來,拉著女友到最高處極目遠望。果然山巒起伏,一派雄沉剛勁的北方山勢,盡收眼底。長城因山勢而雄偉,山勢因長城更加險峻。故作姿態,叉腰,想起毛主席老人家當年那句“望長城內外,唯余茫茫”的千古豪情。遠處的山川河流公路近處的樹木花草磚墻,一切那么真實那么自然的攤現在神采奕奕的太陽光下。
據說,美國現任總統布什在圓滿完成對中國國事訪問后,特意游覽了八達嶺長城。他是八達嶺長城接待的第四位美國總統,當他得知已攀登到三十年前尼克松總統到達的地點時,興趣十足地說:“我要再向前走幾步,我要超過尼克松總統當年的記錄”。他有沒有超過,我不知道。那天,我四處尋找布什總統曾經到達的最遠地點,我要超過他。但是沒有人能提供布什總統曾經達到的最遠的準確地點,我干脆爬到北八樓的烽火墻上,站著,對著無限蒼穹,狂吼數聲:我超過布什啦,我是好漢。
回去的路上,同事說,這邊好像不是布什總統攀援的那段長城。我不介意的笑了笑了,他繼續說,毛主席的那幾個大字是偽造的,專門放在那里吸引游客的,我笑不出聲了:那么,我是假好漢了!
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在筆記本上出來之后,居然發現在登城口的那張,最能看出長城雄宏、壯觀、沉實的一面。而那些在行進途中,變換不同高度、角度出來的照片,只是浮光掠影的姿勢,不過為自己曾經攀登過長城做了一種淺薄的佐證而已。也許,站在最低部,我們才能夠將長城看得更清楚,尤其是在歷史的底部。而在人生的途中,是不是也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對去路看得最清楚,而在行走中,因為變化的視角和風情,才慢慢的迷失的了呢?
關鍵字: 八達嶺長城 居庸關 烽火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