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現實——北京游所想所得(第一部分)chapter3
第七站——天壇·天的歷史,人的現在
毫無疑問,天壇是祭天的地方,是乞求上天保佑五谷豐登、天下太平的祭祀場所。也是天子感謝上天讓他承天命治人世的地方。現在,我們不再祭天,我們更加了解治世最重要的是滿足人民的需求。領導者不再是“承天命”,而要“順民意”。從“天命”到“民意”的轉變,也是社會進步的轉變。
天壇應該是最有趣的地方。據說站在圜丘的“天心石”上叫一聲,可以聽到來自地心的回響;聽說貼著“皇穹宇”的外圍墻邊說句話,另一邊的人就能聽到你的聲音;據說站在皇穹宇門前不同的石板上發聲,就能聽到不同次數的回聲;據說站在皇穹宇前甬道第18塊石板上,就可以和東配殿東北角或西配殿西北角上的人對話,連電話費都省了;據說… 所以,朋友們如果想去驗證這些據說,奉勸你還是在淡季里去吧,旺季你能聽到的只有人聲的嘈雜和相機快門。
第八站——定陵·身后的歷史,身前的現在
定陵是明神宗的陵墓,也是十三陵當中唯一開發出地下墓室的陵墓。地上建筑基本上已經沒有多少殘存了,地宮還是能讓我們一窺當年的建筑藝術。
整個地宮距地面27米,都是拱形結構,沒有一根柱子。氣溫比地面低很多,長時間呆著要多穿衣服。就文物而言地宮里并沒有什么好看的,因為出土的陪葬品已經清理出來在地上展出,神宗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也是復制品,只有他們的寶座可以一觀。
地宮讓我著迷的是,門后的頂門石柱是怎樣在人們撤出地宮后放下來的?挖掘地宮時又是如何移開門柱打開石門進入的(我并沒有看到爆破的痕跡)?
第九站——長城·烽火的歷史,雄偉的現在
登上長城,沒有任何其他的感覺,只有兩個字:震撼!而你看到的,僅僅是萬里長城的一小段而已。
古人真的很偉大,居然想到建造一座長城抵御外族的入侵,居然在沒有任何現代化工具的基礎上建成了長城。偉大長城留給我們的是當年烽火狼煙的歷史感。
長城不僅僅是建筑,也是戰爭的武器。一切設置都是為了戰爭服務。有堞墻、垛口、射洞阻擊敵人,有望口可以偵查敵情,有烽火臺可以千里傳信,有城臺可以儲存武器,供士兵休息。真是可攻可守,戰爭之必備武器啊。
第十站——天安門廣場·不久遠的歷史,進行中的現在
天安門廣場以及天安門城樓成為新中國的象征,完全是因為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的那句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了!于是,天安門,中國數百年來最高權利的象征,再一次見證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同樣見證新時代的,還有十里長安街。1984年的國慶,一位個子不高的偉人,帶領中國邁入了另一個新的時代。我們都會親切的向他說“小平您好”。
五一的廣場上,還有國父孫中山的巨幅畫像,和對面天安門上的毛澤東畫像對望,旁邊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真的讓我感到,經過了多少的挫折與多少人的努力,才換來今日今日的中國。
第一部分結束,過兩天在把第二和第三部分發上了。等全發完了再匯總一個完整版參加博客大賽,大家多多推薦啊。持續拉票中...
關鍵字: 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廣場 新時代 烽火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