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壇
月壇,古稱夕月壇,位于北京阜成門外西南,現今南禮士路西邊。始建于明代嘉靖9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帝王于秋分亥時祭拜夜明神(月亮及星宿)的地方。每逢丑、辰、未、戌年,皇帝親臨,其它年份由武職大臣替代。1955年北京市政府將月壇辟為公園,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天、地、日、月四壇中,月壇的建筑規模最小,但損壞最為嚴重。據園內的文字介紹,早在清朝末期,月壇因年久失修,開始荒廢。民國時期,曾作為兵營與學校。日軍占領北平期間,壇內的古樹被劫伐殆盡。新中國建立后,因城市改造,月壇的光恒街牌坊被拆。“文革”期間,月壇遭受了更大的破壞,四周壇墻大部分被拆毀,祭壇被拆除。1969年,在祭壇的位置,矗立起電視發射塔,并在壇南果園構建地下人防工事,壇內古建筑被多家單位封閉占用,致使月壇失去了壇廟環境與風格。1983年,西城區園林局成立月壇管理處,開始對月壇進行管理,將壇南果園改建成“邀月園”景區,隨后陸續在園區建立了郵票交易市場、花鳥市場、職業介紹所、婚姻介紹所,園區的地下人防工程也改建為天外天小商品市場,并于1991年開始售票入園。北京奧運會申辦成功以后,皇家壇廟格局作為古都歷史文化的一項內容,重新進入城市規劃的視野。2004年月壇閉園,經過3年的治理修繕,于2007年4月重新開園,仍為售票公園,門票1元。
月壇公園按歷史形成的格局,分為南北兩區。
北區為古壇區,拆毀的壇墻已重新恢復,破敗的鐘樓、具服殿已接近修繕完畢,種植了大面積的檜柏,以突出凝重、肅穆的壇廟環境與氣氛。但中央電視臺發射塔還無法在近期遷走,致使祭壇及相關的神庫、宰牲亭等古建筑還不能得以恢復供游客參觀游覽。
(南禮士路邊的東天門)
(北神路)
(修繕后的鐘樓)
(修復中的具服殿,殿前堆放著建筑垃圾,只拍攝了上部)
(高高的電視塔矗立在祭壇的位置上)
(祭壇東側的三欞星門、北側的單欞星門,祭壇因電視塔及附屬設施,仍被封閉)
(東神路,皇帝步入祭壇的主路)
(壇內的東天門、門上檐角)
(修復后的壇墻、壇墻上的綠琉璃瓦)
(在西壇墻上,墻體設置一處玻璃櫥窗,透過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的明代壇墻的遺存)
(這東西好像叫門礅吧,不十分確定,請懂行的朋友指點) 南區為園林休閑區,以“月”文化為主題,設置了數處形態各異的小型景觀、景區,以蜿蜒曲折的小徑相連,呈現出浪漫、秀巧的花園氛圍和民俗情趣,成為附近居民健身休閑及夜晚賞月的場所。
關鍵字: 南禮士路 歷史文化 古建筑 電視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