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糧倉博物館
生活在京杭大運河邊,生長在糧食系統家庭,從小在“中倉”“南倉”“北倉”這樣以倉庫命名的街道上玩耍,從“后南倉小學”畢業,我莫名地與大運河、漕運、糧倉有著微妙的聯系。
縱貫南北的大運河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京,在通州上岸,儲藏在眾多糧倉里;供給城中心地區民眾的糧食再經由通惠河,運往積水潭,其中,供給皇家的糧食再由陸路運到皇城根下的明皇糧倉。
明皇糧倉,即南新倉,俗稱東門倉,始建于明永樂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倉的基礎上修建而成的明代皇家糧倉,至今已有601年歷史,比故宮還早11年。
明黃糧倉,與故宮、長城、胡同、四合院,一并成為北京歷史文化的城市標簽。如果說故宮是北京的“心臟”,長城是“骨架”,胡同是“經脈”,四合院是“肌肉”那么,明皇糧倉作為中國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糧倉建筑群,自然就是北京城的“胃”。
作為歷史文物的明皇糧倉,其淵源離不開中國古代的京都史、漕運史以及倉儲史。從古代的七十六座糧倉到如今僅存的九座糧倉,歷史的厚重都體現在這九座糧倉里。如果沒有京杭大運河,如果沒有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指揮開鑿的連接通州與市區的通惠河,明皇糧倉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失去了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漕運事關國計民生,是關系朝廷生存命脈的重要政治活動、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正所謂“經國之要,兵食為先,國家儲糧,不可無要”。
明皇糧倉的青磚圓木歷經六百多年,明清兩代二十四位皇帝,趨避一切火患、水患、兵禍、人禍,無不用歷史的年輪成就了古代智能生態建筑技術應用的典范。
如今,坐落在東四十條22號的南新倉——明皇糧倉,九個倉庫中只有一個辟為明皇糧倉博物館,其余八個已被人承租,開辦商店、飯店,還好只是內部裝修,外觀仍然是糧倉的樣子。
明皇糧倉博物館
一個工藝品糧倉里的絹人和鼻煙壺
關鍵字: 博物館 四合院 大運河 通惠河